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幾乎每章都涉及到圖像,并經(jīng)常用圖像來表征物理量的關(guān)系、表征物理規(guī)律,但是學生只會對圖像進行記憶,如何理解和使用圖像卻很生疏。因此,對學生來說提高認知和運用圖像的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
1 認知圖像
認知圖像是物理學習中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也是高考考察的一個重要方面。認知一個圖像,并不是簡單的讀懂它,而是要能從圖中發(fā)現(xiàn)一些隱含信息,使問題簡單化、直觀化。
例1 一簡諧波沿X軸正方向傳播,已知軸上X1=0和X2=2m兩處質(zhì)點的振動圖像分別如圖1、2所示,已知波長大于2m,求波速。
解析 解這道題首先要求學生能讀懂圖,要知道振動圖像的物理意義:質(zhì)點在不同時刻所處的位置。由圖可得知該簡諧波的周期為4s,但直接由振動圖像是讀不出簡諧波的波長的,不知道波長就無法算出波速。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學生在讀懂圖的基礎(chǔ)上去發(fā)現(xiàn)圖中隱含的信息--兩質(zhì)點的振動步調(diào)相反,即兩質(zhì)點間的距離d應(yīng)為半波長的奇數(shù)倍:
d=(2k+1)λ/2
又因為d=2m λ>2m
所以λ=4m
由此可得v=λ/T=1m/s
例2 如圖3,光滑槽的半徑R遠大于小球運動的弧長,今有兩個小球A、B(可視為質(zhì)點)同時由靜止釋放,θ>β。試判斷他們第一次相遇點的位置。
解析 首先由圖可以看出A、B兩球在光滑槽內(nèi)作圓周運動,很明顯我們無法用圓周運動規(guī)律來解答,但是我們從分析小球的受力(指向圓心的支持力和重力)可以發(fā)現(xiàn)該裝置應(yīng)該與小角度單擺等效,這樣我們就可以把A、B兩球看作兩個擺長相等的單擺,由單擺周期公式可知單擺的周期由擺長決定,所以A、B兩球的運動周期相等,由此很容易得出A、B始終在槽的最低點相遇。
所以,熟練掌握各類物理模式圖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往往能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作用。
例3 如圖4,安培表A1、A2示數(shù)分別為0.3A、0.2A,伏特表V的示數(shù)為2v,求R1、R2的阻值。
解析 首先讀圖,但我們發(fā)現(xiàn)直接讀圖似乎很難讀懂,這時就需要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化簡圖像:將電流表看作短路,將電壓表看作斷路,則原圖簡化為圖5,由圖5可看出R1、R2并聯(lián)。此時根據(jù)電流表、電壓表所測的是哪一支路的電流、電壓,將電流表、電壓表接上,如圖6
所以R1=2/(0.3-0.2)=20Ω
R2=2/0.2=10Ω
2 運用圖像
在解決物理問題時,有時運用常規(guī)的方法很難解答,但是如果巧妙合理的使用圖像來解,會使問題簡單明了,快速獲得正確的結(jié)論。
例4 A、B兩物體從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線運動。A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aA=1m/s。B作勻減速直線運動,初速度vB=4m/s,加速度aB=-2m/s。求:A、B何時相距最遠?最遠距離為多少?
解析 本題我們僅憑想象或者僅憑運動學公式來計算是比較麻煩的,但是如果運用圖像則會簡便許多。首先我們來分析A、B的運動狀態(tài),A作勻加速直線運動,B作勻減速直線運動,那么我們畫出A、B兩物體的速度-時間圖像,如圖7。
根據(jù)我們所學的知識可知圖像與時間軸所圍的面積即為該物體的位移,由圖可以看出在t1時刻前A、B的距離是越來越遠,在t1時刻后A、B的距離是越來越近,所以A、B在t1時刻相距最遠,即當A、B速度相等時距離最遠,我們可以求出這個共同速度v1
t1=v1/aA=(v1-vB)/aB
由上面的方程可求出v1=1.33m/s
t1=1.33s
根據(jù)圖像由幾何關(guān)系求出最大距離為
d=(vB+v1)t1/2 -v1#8226;t1/2 =2.66m
例5 如圖8,兩個質(zhì)量相同的物體A、B用輕彈簧相連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開始彈簧自然伸長。現(xiàn)用一水平恒力F推A,則在彈簧第一次被壓縮到最短的過程中:
A.當A、B速度相等時,加速度aA >aB
B.當A、B速度相等時,加速度aA< aB
C.當A、B加速度相等時,速度vA>vB
D.當A、B加速度相等時,速度vA<vB
解析 由于A、B做的都是變速直線運動,A、B的受力大小很難比較,題中沒有給任何數(shù)據(jù),因此很難判別。但是如果巧妙的運用圖像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因為要判斷的是速度和加速度,所以我們畫出速度-時間圖像,如圖9。由于A、B 做的都是變速直線運動,因此A、B的圖像都是曲線,由題可知A做的是加速度逐漸減小的加速直線運動,B做的是加速度逐漸增大的加速直線運動。當A、B速度相等時,即兩圖像相交時,此時根據(jù)圖像的斜率大?。ㄐ甭蚀砑铀俣龋┛梢耘袛喑?aA < aB。當A、B加速度相等時,即兩圖像斜率相同時,由此時對應(yīng)的速度可知vA>vB。所以本題選BC。
例6 如圖10,一人在A點落水,A點離岸的垂直距離為3m,救生員在位B,忽略水的流動,已知救生員在岸上的最快速度v1=10m/s,在水中的最快速度v2=5m/s。問:救生員應(yīng)該在何處下水才能在最短時間內(nèi)到達落水者?
解析 本題如果用運動學公式列方程求解顯得非常麻煩,但是如果巧妙的將光路圖運用到此題中將會使題目簡單化。我們知道光是沿最佳路徑傳播的,此題我們可以把岸上看作是光疏介質(zhì),把水中看作是光密介質(zhì),如果光線由B要到達A,那么它的路線應(yīng)該如圖(11)所示,即救生員應(yīng)該按圖(11)中的路線去營救。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
sin∠MCB/sin∠NCA=c/v=v1/v2
已知∠MCB=90°
v1=10m/s
v2=5m/s
得出∠NCA=30°
即BC=8.29m
由以上例題可以看出,合理巧妙的運用圖像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今后的學習中應(yīng)該加強對圖像的練習,能夠?qū)⑽锢韺W的圖像融會貫通,這將對提高物理的學習效果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