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聽一教授講課,把教師比喻成“果樹”。他說,教師應該是果樹,在結出甜美果實的同時也發(fā)展壯大自己。他還說,新教師就像新果樹,最初結出的果子也許又苦又澀,但在陽光雨露的沐浴下,經過幾年的歷練,會從一棵小樹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大樹,結出甜美的碩果。
新鮮,真是新鮮。老師們聽后異常興奮、激動,一陣又一陣的掌聲響個不停。是啊,這句話真是說到老師們心坎上去了?!拔覀?yōu)槭裁粗皇恰盒Q’和‘蠟燭’?為什么要以犧牲自己為代價,我們更應該是果樹,和學生一起發(fā)展壯大。”老師們一個個發(fā)自內心地議論紛紛,慷慨激昂。
長期以來,人們總是把教師比作“春蠶”,比作“蠟燭”,似乎優(yōu)秀教師,應該是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不顧自己和家庭,一心撲在工作上,不但以校為家,而且以家為校,有的甚至暈倒在三尺講臺。很多時候,看到這樣的報道,我真是哭笑不得,真不知道這究竟是教師的榮幸還是教師的悲哀。就算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工程師也是人,而不是神,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樂。他們也要美食靚衫,他們也要親情友情,他們更要讀書看報?!按盒Q”和“蠟燭”式的人生絕不是老師們所向往和需要的人生。
教師是什么?我自以為:蠶燭誠可貴,果樹價更高,若為學生故,二者皆可要。我們做春蠶,希望桑葉郁郁蔥蔥,我們做果樹,希望有人澆水施肥。愿我們能聚精會神地批改作業(yè),神采飛揚地傳道授業(yè),生龍活虎地運動健身,聲情并茂地引亢高歌,愿我們辛勤耕耘的教壇碩果累累,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