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是在教師引導下,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感悟而獲得心理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的課程。怎樣的一堂課才算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四年多的教學與教研工作實踐,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看每位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所動、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1. 主題明確、簡潔,活動層次分明
如在討論“體驗合作”這一主題時,教師設計了這樣幾個活動讓同學思考并討論:(1)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游戲,思考合作帶給自己的感受、小組合作成功或失敗的原因;(2)回顧自己曾經(jīng)與人合作做事成功或失敗的經(jīng)歷,小組內分享自己當時是怎樣做的;(3)小組討論成功的合作需要注意些什么;(4)運用合作技巧再進行合作游戲。每個話題老師都讓同學充分表達、分享自己的看法,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主要觀點。課結束時,黑板上寫滿了學生合作的感受、合作成敗的原因以及合作應注意的事項,不需要老師再講多少,同學們已經(jīng)在自我教育了。
2. 人人都是主角,沒有旁觀者
活動應盡可能是每個學生都有任務的團體活動,如學生紙筆活動、小組案例探究活動等。例如,在開展“體驗合作”主題活動時,讓每個學生填寫“我為小組做了什么貢獻”的工作紙,使每個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小組的一部分,一定要參與小組活動;讓每個學生回顧自己與人合作成功或失敗的經(jīng)歷,表達自己對合作的認識。即使活動中需要一部分學生進行表演,剩下的學生也應承擔相應的其他任務,不能無所事事。
3. 學生活動為主,注重體驗
好的心理活動課順應學生心理成長規(guī)律。學生的成長要依賴于自身的經(jīng)驗與體驗。在心理活動課中,許多教師為了一些心理知識與方法,會不知不覺地采用講解、灌輸?shù)姆绞?。但是,學生的心理成長,如果沒有內在體驗,是很難認同與內化教師所講授的內容的。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體驗。如“假如你碰到這種事情會怎樣做?”這種方式使學生以一種旁觀者的眼光看問題,進行客觀、全面的思考,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情境中的角色,進行移情體驗。
(2)游戲活動,如團體游戲、角色扮演、心理劇、團體訓練活動等,讓學生在現(xiàn)場活動情境中體驗。在“突圍闖關”游戲中,學生可體驗相互配合與支持時的心理感受等。
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獲得的感覺最真切,對他們的影響也最大。也惟有如此,學生才能親歷“做到”—“悟到”—“知道”這一心理成長過程。
4. 尊重、聆聽,讓學生真情流露
好的心理課,課堂氛圍寬松、自然、真實,學生有機會說出自己的心聲,教師認真聆聽學生的心聲,學生愿意說出心聲。哪怕學生的想法中有些是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錯誤的,老師也應聆聽。
如一位同學在說到自己與別人鬧矛盾時想打人。老師不是簡單地指出打人是不對的,而是說:“看來,一定有誰做了什么事情,讓你太生氣了。能不能說給老師聽聽?”生:“……”師:“那的確很令人生氣。打他,會讓你覺得……”生:“很解氣?!睅煟骸盎蛟S當時真的解氣了。讓我們再一起想想看,你打了人后,會發(fā)生什么?問題又會變成怎樣的呢?”生:“……”師:“如果,他又打回來,你又怎么辦?你試過其他方法嗎?現(xiàn)在我們大家一起來想想碰到這種情況還可以怎么辦?”……這位老師聆聽了學生的憤怒情緒,聆聽了學生的委屈,對學生有了尊重和理解、支持,再進行教育就有了學生可以接受的心理基礎。
5. 學生勤動腦、會思考
一堂好的心理課要注重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活學生的思維。
教師要引導學生比較人我之間思維方式的不同,思考不同思維方式對人產生的不同影響。如在“體驗合作”主題教學中,教師引導同學們思考合作的重要性時,有的同學認為生活中更需要獨立思考,需要個人的獨創(chuàng)性,不必與人合作也可以把事情做好;有的同學則認為生活中多與人合作,可以借人之長,開拓人的視野,使人更善于創(chuàng)造,把事情做得更好,還可以增進友誼。通過二者思維方式的比較,學生的認識發(fā)生了變化。
學生能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有些心理問題是因為學生缺乏移情與移位思考造成的。如,針對合作伙伴之間常見的矛盾沖突,通過讓學生互換角色扮演,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可以轉化學生的思維方式,有利于其心態(tài)的調整。
學生能聯(lián)系自己的情況進行反省。每一項活動設計要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必須通過聯(lián)系學生自身實際,使學生思考自己的心態(tài),學會自我調節(jié)。如,讓學生“回顧自己曾經(jīng)與人合作成功或失敗的一次經(jīng)歷,想一想你當時是如何做的?如何想的?”借此反思自己的心理困擾或經(jīng)驗,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
6. 重視分享交流,善于利用學生資源
好的心理活動課要體現(xiàn)學生智慧的流動,通過點、線、面的交流使學生的智慧在集體中得到共享。
心理課堂中的“點”是指每個學生。每個學生都要在課堂中進行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這種分享有時在全班進行,有時在小組內進行。心理課堂中的“線”,即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參與活動之后,通過分組討論交流,互相分享交流內在體驗,以便獲得更多的心靈碰撞機會,從彼此的經(jīng)驗中獲得成長。當學生有疑問時,老師可與學生對話,共同探討,啟發(fā)學生思考。心理課堂中的“面”,即把握全班同學的整體情況。如在小組討論之后,小組派代表以板書、口頭表達、表演等多種形式向全班匯報、交流,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大家討論、交流的結果,并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一定要及時總結學生的智慧,并加以歸納成為課堂學生的具體成果,這可以極大鼓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7. 重實踐練習,學以致用
最好的行動是立刻行動。一堂好的心理活動課,在學生有了一些收獲之后,會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踐行能力。
通過真實的學習任務踐行,如學習了合作的技巧之后,給學生小組分配任務,讓學生馬上進行嘗試,學以致用;通過模擬問題情境、角色扮演踐行;布置結合生活實際的作業(yè)等。
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時常會遇到困擾,這些困擾的解決最終要靠學生自己,因此,教師在教育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將所感悟到的方法用于實踐,促進學生心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