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職業(yè)的原因,我必須研究“閱讀”問題,而且聽起來很能唬人,研究的是“全民閱讀”或者叫做“國民閱讀”問題。從連續(xù)幾年的對國民閱讀傾向的調(diào)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大讀書人群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兩個方面:一曰沒時間,二曰不習慣。無論是從提高國民的綜合科學文化素質(zhì)看,還是從拓展出版物的市場看,這后一原因要比前一原因都更讓人焦急不安。沒時間畢竟是客觀局限,一旦有了時間,就會去消費書刊、提升內(nèi)涵,而不習慣涉及到的則是主觀方面,這就讓人感到可怕了。因為,即使有了時間,由于不習慣他還是不肯去讀書。于是乎,在推動全民閱讀、營造書香社會的偉大工程中,除了必要的造勢,由上而下的推動之外,一項持久而又艱巨的工作就是培養(yǎng)和強化國人的讀書習慣,只有在習慣的基礎上,才可以涉及如何把閱讀做為國民基本生活方式一部分的問題,而習慣又是怎樣形成呢?不妨把自己作為一個切片吧!
記得是在讀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學校提倡在正課之外的課外閱讀,老師提出在簡陋的教室里再搞一個簡陋的“圖書臺”,讓同學們把自己家里比較好的書刊都貢獻出來,這樣,拿出一本書、一種刊就可以讀幾十本書、十幾種刊,這倒符合今天我們追求的“少投入,高產(chǎn)出”的經(jīng)濟學法則,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呢?是讓每周讀一本書,或一種刊,好在書并不厚,刊并不雜,同時做為任務,要求在讀書、讀刊時,把優(yōu)秀的詞語、精美的段落、甚至好的比喻、排比、修辭等等都一一摘抄在筆記本上,這個摘抄本老師是要檢查的,不光看內(nèi)容,還要看你的鋼筆字練得怎么樣。第三步呢?老師要求我們寫作文時或?qū)憽爸苡洝保ㄒ恢芤挥洠r,把摘抄本放在旁邊,盡可能地使用這摘抄出來的“精品”以解決我們這些學生的語言匱乏、描寫單調(diào)問題。當時我算是聽老師話的孩子,于是拼命地摘抄,生怕漏掉了好句子、好段落,摘抄出來后,又拼命地往作文里塞,有時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甚至拐著彎寫文章。你還別說,慢慢地我感到,作文或日記的語言豐富起來了,內(nèi)容也豐滿起來了。記得連給正讀大學的大姐寫信,也不忘記使用這些摘抄的資源,結(jié)果大姐的回信講到把我的信讀給她的同學聽,大家都笑得直不起腰。第四步呢?老師認真地批閱我們經(jīng)過這么一番充實寫出的文章,給我們作對比分析。不僅如此,他還在出彩的地方用紅筆頓下一連串的“瓜子鏈”,這種“瓜子鏈”較多的文章會被作為優(yōu)秀文章張貼在教室后面的板報欄里,供全班同學鑒賞。我有幸貼在后面的機會較多一些,于是我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仔細回想起來,我的讀書習慣就是從那時開始養(yǎng)成的,至今我還記起《寶葫蘆的秘密》、《科學家遨游二十一世紀》,金近在《兒童文學》中的精典作品,《高玉寶的故事》等,到后來還有《林海雪原》、《敵后武工隊》、《烈火金剛》、《紅巖》等作品。當然,除了學校教育這種關注課外閱讀的有效作法外,也還有大姐一直上中學、大學家中收藏書刊(包括教科書)較多的緣故,后來我把大姐放在家里的書以及我陸續(xù)購訂的一些書刊放在母親的一個陪嫁箱子里保存,并經(jīng)常向我的同學炫耀,以借他們看書換回了不少的樂趣??梢娭骺陀^是相互作用的,不過,還得承認是我童年求學時的老師和學校,在培養(yǎng)我的讀書習慣方面給了我決定性的影響。
由此,我想到今天的學校,尤其是中小學,首先是小學校,你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我去年曾經(jīng)注意到英國小學是把課外閱讀當作學生和家長的共同家庭作業(yè)進行布置檢查的?,F(xiàn)在我再一次呼吁在大中小學校,設立閱讀工程,營造讀書環(huán)境。要從娃娃抓起,培養(yǎng)閱讀習慣,這種培養(yǎng)和營造應進入國民教育的規(guī)范教程,它屬規(guī)定動作,要比目前盛行的應試模式要重要的多。有的大學對大學生課外閱讀經(jīng)典名著作了學分配給,是有道理的,似應推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