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時間簡史》在中國翻譯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來越多。我對霍金以高度殘疾之身能寫出如此經典著作的精神和業(yè)績,卻是充滿了深深的敬意。
7月15日下午,一位青年朋友約我一起去那家有百年歷史的ORCHARD(果園)茶室,走過劍河邊時他告訴我,傍晚霍金常在這里散步,有時可以遇見他。于是霍金成了我們的話題,我問這位學西方哲學的博士生是否看過《時間簡史》,他說看過,但也沒看完。這使我頗感自慰,我的選擇看來是明智的。
六時半,當我們從茶室回家又經過劍河邊時,忽然我見到前面緩緩駛來一輛輪椅車,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見到的完全一樣。
車駛近了,我卻呆滯了,是敬仰,是震驚,是凝視,是沉思?都是,或許都不是——在他經過我身邊的那段時間我什么也沒做,只是目送著他靜靜地過去。
這是一個弱小的身軀,稍向右側傾斜地靠在——或者說是被安放在——輪椅車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見不到他有其他動作。他的目光顯得異乎尋常,可以看成極度冷漠,也可以視為顯示著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識地摸著照相機,但我既沒有移步,也沒有拍照,連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頭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或許是霍金獨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對于這樣一位隨時面對逼近死神卻依然像超人那樣奮斗的人,對他的任何干擾都是一種罪惡,更不用說任何好奇的舉動或過分的熱情表現(xiàn)。
或許是周圍的人感染了我。當霍金經過時,一切都是那么平靜,認識他的和不認識他的人都毫無異樣,就連照料他的老護士也不靠近他的輪椅,只是默默地跟隨著,大家都尊重他作為一個正常人的生存權利。
霍金的輪椅漸漸消失了,就像路上無數過往的行人一樣。
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風華正茂時遭遇了罕見的疾病;要不,憑著他的才華和毅力,他完全能為人類作出更杰出的貢獻。
霍金是幸運的,他生活在一個人的價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時代,他也生活在一個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的時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繼續(xù)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輪椅上裝滿了大大小小的機械和電腦,他的身前就有顯示屏和特殊的鍵盤,這是IBM公司專為他設計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縱輪椅,才能傳達自己的思維,才能延續(xù)他的生命。
我更慶幸霍金生活在劍橋,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樣生活,不必隨時面對鏡頭、鮮花、握手和掌聲,不用應付集會、宴請、報告和表彰,因為大家都懂得個人的價值和時間的可貴。
愿霍金在平靜中度過他不平凡的一生,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樣幸運。
(選自《時文選粹》)
【閱讀訓練】
1.從全文看,邂逅霍金前后作者的情感有怎樣的變化?
2.為什么說霍金是“幸運”的?請分條加以說明。
3.文章中作者用了不少筆墨寫了周圍人對霍金的態(tài)度,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結尾寫了作者的期望,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5.2002年霍金在浦東機場受到媒體追逐,人們爭著花高價購買霍金報告的門票,在聽報告時,卻有人交頭接耳,有人呼呼大睡。請簡評這種現(xiàn)象,6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