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0年(乾隆四十五年),正值乾隆帝七十大壽,遠在西藏扎什倫布寺的六世班禪請求到北京朝覲,為皇帝祝壽。從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十三日開始,六世班禪沿途不斷給乾隆帝進獻各種禮物,其中就有紫金造像的記載。第二年,六世班禪突然在北京圓寂。在清理他的貢品時,乾隆帝偶爾看到一尊六世班禪進貢來的銅佛像,色澤與眾不同,下令造辦處仿造。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二十二日,乾隆帝派管理造辦處事務大臣舒文到西黃寺請教其歲本堪布(六世班禪身邊的司膳官喇嘛)仲巴胡圖克圖如何兌化紫金銅,并準備讓宮內(nèi)造辦處工匠學做。據(jù)仲巴胡圖克圖的介紹,紫金銅并非是西藏工匠所造,均是請尼泊爾工匠來做,他只提供了一個配方。拿到這個配方后,造辦處工匠試造了第一尊無量壽佛紫金銅像。其用料和比例為:每紅銅一斤,加金三錢,銀六錢,自然銅三兩,鋼二錢,錫二錢,鉛二錢,水銀二錢,五色玻璃面五錢。
通過此次試造,宮內(nèi)造紫金銅佛像的配方基本固定下來,并反復使用。從乾隆四十六年到五十二年的七年問宮中先后做過紫金銅像僅61尊,說明當時的技術并不成熟,產(chǎn)量自然不高。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宮內(nèi)收到暹羅國所貢的適合兌化紫金銅金鋼鉆石十兩,于是,在原配方的基礎上反復試驗,最終確定了紫金銅的最后配方為:紅銅條一斤,金剛鉆石五錢,金一兩,五色玻璃面各一兩共五兩,自然鋼二兩,銀六錢、錫二錢、鉛二錢、鋼二錢、水銀二錢。
這個配方大大提高了暹羅鉆石和五色玻璃面的比例,使紫金銅呈現(xiàn)出更為斑斕的色澤。至此,紫金銅的配方終于瓜熟蒂落。故宮現(xiàn)存紫金銅板一塊,即是當時試造并最后確定為正式配方的紫金剛銅板。
乾隆朝紫金銅佛像的鑄造一直沿續(xù)到六十年,此后其配方再也沒有改變。在隨后的六年中,宮中所造紫金顫瑪銅像見于記載只有一百多尊,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無量壽佛,多數(shù)都是以九或九的倍數(shù)為一套成造,可見紫金顫瑪銅配方定型以后,這種特殊的銅造像已經(jīng)基本成為乾隆皇帝祈求世壽綿長的重要造像材料。紫金造像歷時不過十五六年,時間相對集中,留下作品數(shù)量少,成為清代宮廷造像標志性的珍品。
紫金銅的珍貴之處在于以下幾點:
一、用料極為名貴,不僅有我們今天看起來仍十分名貴的金、銀等金屬,還有從西洋進口的五色玻璃面等。紅銅和自然銅在當時也是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鑄造大炮和錢幣均要大量用銅。所以每次紫金銅造像的鑄造均是根據(jù)乾隆帝特諭而作的,事先都要將所鑄佛像配方用料的情況一開列,詳細呈明,反復做模,得到乾隆同意以后才能開鑄,而且每次鑄造的數(shù)量均不大,鑄造完成之后,一些重要的佛像還要請至中正殿,由國師三世章嘉胡圖克圖慶贊以后才供在佛堂中??梢姡@些作品的鑄造和供奉都是很受乾隆重視的。
二、乾隆四十六年以前,宮中所鑄紫金銅像多題刻:“大清乾隆年敬造”。但是在紫金銅出現(xiàn)以后,乾隆下令以后造像以年份(即甲子年)題刻,今天我們可以借此知道某尊紫金造像的確切年代。
綜合來說說這類造像的共同特點:無量壽佛用紫金銅片鏨打成形,全身并不鍍金,新鑄時顏色鮮艷,并有奇特的光線從金屬內(nèi)部的反射出來。在保存了兩百多年之后,由于受到氧化的影響,其色澤變得灰暗起來,如銀制品氧化后的效果,只是在氧化程度較低的部分還能見到暗紅的金屬色和一些奇妙的反射光。這是它區(qū)別于舊銀制品的重要一點。無量壽佛戴五葉寶冠、捧長壽瓶,全跏跌坐,肌膚飽滿,線條準確,背光和底座鍍金沉厚明亮。背光的圖案凸起,十分繁復,蓮瓣肥厚,富有彈性,具有明顯的清宮造辦處造像的特點。蓮臺下沿有“大清乾隆癸丑年敬造”陰線雙勾款?!肮锍竽辍奔辞∥迨四?1793),是為紫金配方定型后的作品之一。
由于紫金銅佛造像作為清代宮廷最珍貴的作品長期供奉在北京、承德或沈陽的皇家寺院中,鮮為人知。而能見于民間收藏者,鳳毛麟角而已。此尊無量壽佛為罕見例,在2007年的保利春拍中以385萬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