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花鳥草蟲冊》十幅,名33.5×34.5厘米,設色紙本,其中六幅花卉,四幅蟹蝦鳥禽,是齊白石晚年所作的一套色墨淋漓的佳作。
十幀花鳥草蟲中有三幀署有上款,即《墨蟹圖》、《墨蝦圖》和《兩只鵪鶉》,涉及兩位人物:維寶與開濟。維寶全名董維寶(1910-2001),浙江余姚人,早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金融專業(yè),建國前已是舊上海學有所成的金融專家。開濟即張開濟,他是董維寶在上海復旦中學時的同班同學,中學畢業(yè)后,董維寶考入復旦大學攻金融,他考入中央大學(即現(xiàn)在的南京大學)攻讀建筑,后來成了國內頂級的建筑大師,中國歷史博物館、釣魚臺國賓館、天安門觀禮臺、北京天文館等眾多首都地標式建筑都出自他的設計,在建筑界,他有“設計了半個北京城”的美譽,晚年被貝律銘呼為“大哥”。
董維寶雅好書畫乃承傳家風,他的父親是詩書兼懷且與大書法家梅調鼎結為好友的余姚鄉(xiāng)紳董季劭。董維寶從復旦大學畢業(yè)后進入上海銀行界,20世紀40年代已在銀行界嶄露頭角。因為工作原因,他輾轉南北,尤其是1949年剛解放時,解放軍接管了中國銀行,并將總行設于北京,當時在上海銀行就職的董維寶被調往北京總行協(xié)助工作。工作之暇,他常去逛琉璃廠,并且在榮寶齋買了一些齊白石的畫。后來,在榮寶齋的引見下他結識了齊白石,這本冊頁中的多數(shù)作品就是他認識齊白石之后請老人畫的,當然,他都是付了錢的。當年畫家有潤例,按尺明碼標價,齊白石當然不例外。而且,在潤格幅度內,一幅畫畫幾只蝦、幾只蟹齊白石心里都有數(shù),一般不會加量。據(jù)董維寶后人說,集錦中那兩幀墨蝦和雛雞圖當年他父親是看著白石老人畫的,畫完了兩只蝦和三只雛雞后,齊白石正要題款,董維寶請白石老人在畫上再添些什么,老人沒有說話,意思大概是再添就得加錢!當然最終老人還是加了——不過他是在兩幀圖的右上角“吝嗇”地添了半只蝦和半只雛雞,嘴里還說著這些添筆算是送的。白石老人的“吝嗇”真是十分有趣。話雖這么說,在這兩幀圖中,畫半蝦半雞從構圖上看其實是恰到好處。
董維寶與張開濟是同窗好友,當年張開濟曾與董維寶一起去拜訪齊白石、向齊白石購畫,那幀《兩只鵪鵓》就是白石老人畫給張開濟的,盡管他非常喜歡這幀作品,但是他知道老同學最愛齊白石,出門后就將畫送給了董維寶。
20世紀50年代初董維寶在對他收藏的齊白石作品作裝裱時,將《兩只鵪鶉》一起裱入冊頁,原裱為蝴蝶式對開,后來為了裝框懸掛,才將蝴蝶式冊頁對裁,變成了今天的樣式。 《兩只鵪鶉》在董家珍藏了五六十年,見證了兩位老人長達五十余年的同窗之誼。
白石老人的藝術自1946年以后雖然在題材上無多創(chuàng)新,但是筆墨設色純熟老辣,論家謂之是燦爛晚霞。尤其是建國以后,他生活安康,心情舒暢,毛澤東主席更于1950年3月邀他入中南海賞花會晤;徐悲鴻出任新成立的中央美院院長后又續(xù)聘他為名譽教授,他的心情越發(fā)喜悅,那些年作畫他隨意賦形、任情染色,都是神采奕奕,甚至連取個題目都替求畫人討足口彩。比如集錦中那一幀《虬枝松針圖》,取名“年壽一千”,而幾只雛雞他名其曰“城上神雞”,“城”乃都城,漢語中有王朝領地之意,當年北京正是新定之都,隨手拈個題目,都寄托了老人的心意。真是心情一好,做什么都有吉祥寓意,盡管畫是人家出錢買的,洋溢的卻是白石老人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