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一直覺得對不起小妹。
小妹小我三歲,本應該是父母寵愛的小女兒,卻因為是個女孩子,她得到的愛比我要少很多。比如煮一個雞蛋,一定不會有小妹的,我是能吃白面的,而小妹不能吃,只能吃窩頭。每當一起吃飯時,我總是感覺到不好意思。小妹看著我,眼淚有時落到碗里。我偷偷把雞蛋挑給小妹,又被父母夾過來,父母說,讓你哥吃,你哥是男孩兒。
(二)
我的學習成績一直沒有小妹好,我上初三時她上初一,她的成績一直在班里前三名。我考上高中以后要一筆巨大的學費,父母決定讓小妹退學。他們說,一個女娃子上出來有什么用,還是供你哥上吧,你哥才是家里的頂梁柱。
小妹就這樣退學了,只上到初一。她哭了一夜,我感覺自己的心好像被什么刺痛了。我試圖說服父親,但父親說,女娃子是人家的,上學沒什么用的。他堅持自己的選擇,小妹根本沒有抗爭的勇氣。
小妹到底失學了。不久,我參加了高考,可惜落了榜。我不想復讀,因為父親有很嚴重的關(guān)節(jié)炎,根本就不能再干重活了,而母親更是有心臟病,我一個男子漢就應該把這個家挑起來。但小妹說,哥,你去吧,我供你。
我的小妹,我的十五歲的小妹,外出打工了。她去了東莞,離家很遠,每月往家里寄五百塊錢,我不知她做什么,但聽父母說,小妹應該是很累,因為一天要做十六個小時。
她還是個童工啊。
終于又復讀了,然后考上了青島海洋大學,巨額的學費讓我望而卻步。我又準備放棄,是小妹,來了一封又一封信讓我去讀大學。她說,哥,你是咱家的希望。
為了湊足學費,我也出去打工了,什么臟活累活都干過,我才知妹妹為我吃了多少苦。當妹妹把她的血汗錢交給我時,我心里暗暗發(fā)誓,我一定要報答小妹。
四年大學,我花的是小妹的錢,每一分,都是她辛辛苦苦掙來的。她想念我,給我寫信,卻舍不得買一張火車票來看我。她長到十八歲,還沒見過大海,我把在海邊的相片寄給她,她和自己的同伴炫耀著:這是我哥在青島拍的。
小妹快十八歲生日了,我問她要什么禮物,她說,同伴們都戴一種紅珊瑚的項鏈,據(jù)說會給女孩子帶來好運和愛情,就想要一條那樣的項鏈。
我答應了她,說我會想著的。我談了女友,花銷更大,是小妹不斷地寄錢來,也許從小我被寵壞了,到后來,我花小妹的錢居然覺得天經(jīng)地義,而那條項鏈我卻不經(jīng)意間忘掉了。
(三)
二十二歲,小妹出嫁了。她嫁了一個本村的農(nóng)民,之所以找本村的,是因為照顧起父母更方便些。我肯定不會回去了,她自然會擔當起照顧父母的重任。
她結(jié)婚的時候我本來準備回去,而且準備了一千塊錢,相比小妹供我上大學的錢,這一千塊錢只是杯水車薪。
在準備回家的時候女友偏找我要一個生日禮物,那個月恰好是她的生日,她說看中一對耳釘,只要1000塊錢。我猶豫了一下,她說,早知道你不是真心愛我的。
無奈,我把那1000塊給女友買了耳釘。結(jié)果,小妹的婚禮我沒好意思回去,我跟小妹撒謊說,自己離不開,單位太忙了。
一年之后,我也結(jié)婚了,小妹卻來了,而且,給我送了兩千塊錢。
我拒絕著,說我沒給你花過一分錢,全花你的錢了。
小妹說,誰讓哥有出息呢。她把兩千塊錢給我說,哥,有時間回家看看,爸媽想你呢。
一年之后,我有了孩子。小妹卻一直沒孩子,她四處去看病,花了不少錢,為她不生育的事,他們兩口子沒少打架。我見過妹夫有數(shù)的幾次,一看就是特別粗魯?shù)娜?。他總是動手打小妹,有幾次我警告他說,再打我的小妹,我會和你沒完。他卻說,養(yǎng)只母雞還能下蛋,她為什么不給我生孩子?
我有了孩子,卻沒有人帶,妻子說,讓你妹妹來住兩年幫幫咱吧。
我不好意思說,因為小妹有自己的家,何況他們夫妻感情不和,但妻子背著我打了電話。第三天晚上,妹妹提著簡單的行李來到了我家。
從此,小妹又成了兒子的保姆,洗臟洗凈,衣不解帶,把家里家外料理得干干凈凈。她寵愛著我們?nèi)胰?,甚至連妻子的內(nèi)褲都要洗,那些我們不愛吃的剩菜剩飯全是小妹在吃。妻子卻說,她受罪受習慣了,這點苦對她來說不算什么。
妹夫來找她,要和她離婚。我看到小妹哭了,長這么大,我真沒見她哭過,再苦再累她也能堅持著。
小妹離婚了。兩年之后,她把孩子給我?guī)Т罅?。我想在青島給她找個對象,離婚的喪妻的都行,小妹長得不難看,人又這么能干,找個在青島打工的應該不是難事,可父母卻極力讓她回去,說離了她根本就不行。
(四)
一天我接到了父親的電話,他說,你回趟家吧,你小妹不行了。我的小妹,被檢查出了乳腺癌,當我見到她時,她已經(jīng)說不出話了。
我抱起小妹,問她想說什么想要什么?
她用手微弱地比劃。我看到,那是一條項鏈的形狀。那是十年前我答應過妹妹的,但卻一直被我忽略了。
小妹走了,那么年輕的生命就沒有了。我買了一條最好的紅珊瑚項鏈陪伴了她,但她卻再也看不到了。
親愛的小妹,如果世上真有輪回,那么來世,還讓我們做兄妹。只不過,那一世,你做兄,我做妹,我欠你的,來世償還。
(顧建平摘自《八小時以外》 彭本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