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讓我耿耿于懷的兩大遺憾,一個是不會吹泡泡糖,另一個則是不會吹口哨。記得小時候是跟姐姐學(xué)吹泡泡糖的,只是她示范的時候因為泡泡吹得太大,破了以后幾乎覆蓋了臉面,很是狼狽。碰巧父親看見,就斥責(zé)道:“女孩子家,像什么樣?!弊源司陀X得這個東西是不雅的,就像女生學(xué)抽煙一樣是會遭人唾棄的。而吹口哨就更別提了,一向為世俗所不齒。
所以,很羨慕那些會吹口哨的男生女生,覺得他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yōu)雅的叛逆和放肆。那時候,滿臉壞笑的男生對著路過的女生吹口哨,而女生心如小鹿撞懷,似麻雀般伶俐地躲閃,臉上泛著一抹桃紅,心里卻有著竊竊的喜悅。放學(xué)后,一路上自行車的鈴聲,一路上嘯叫的口哨聲,都已經(jīng)成了青春里溫暖的斑痕。
那時的黃昏,也經(jīng)常有人在家門口吹口哨,很嘹亮但又帶著怯意的那種,躲開家人像旋風(fēng)一樣跑出去后,發(fā)現(xiàn)沒有人。等到以后,口哨就成了暗號,只有兩個青澀的心靈才能意會的約定,而那些用口哨吹起的曖昧的歌聲,偶而還會掠過腦海。
只是最近某地的一項提議給這種單純的美好潑了一身灰。有人提議將向女性吹口哨列入性騷擾范圍,聲稱此舉有助于性騷擾的明確化和操作化。不知怎么的,憂傷起來,為那些口哨里的青春,也為那些青春里的口哨。
我恨恨地罵了一句“有病”。為什么我們絞盡腦汁地在營造和諧,卻又層出不窮地敗傷和諧。也許只有一件事可以肯定,那就是這些提議的人曾經(jīng)吹過口哨——那種骯臟的口哨。
一種口哨究竟帶有什么含意,欣賞抑或輕佻?究竟由誰來界定?能保證尺度不游走嗎?把那么情緒化的東西非得用硬梆梆的法規(guī)來衡量,是不是立法本身也很情緒化???再者,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把一個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中,“罪行”并不明晰的行為生生地扣上“性騷擾”這頂破帽子,究竟意欲何為?我看簡直就是唯恐天下不亂!
當(dāng)然,有時口哨也是不能胡吹的。話說1786年春天的一個夜晚,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妃來到巴黎戲院,年輕的公爵奧古斯丁向王妃“咻咻”吹了兩聲口哨。不料,國王知悉了此事,就將他投進了監(jiān)獄。世事變遷,這個吹口哨的人逐漸被遺忘。直到1836年,被關(guān)押了50年之久、年已72歲的奧古斯丁才被釋放。
但即使這樣,我還是以為,法律是最大程度上保證最基本的秩序和規(guī)范。如果它還企圖插手這些細碎的個體的社會行為,只能說明,它不相信人們之間和平相處的基本的調(diào)適能力,還有,如此,我們失去的并不僅僅是吹口哨的自由,還有自在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