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繩練習及用跳繩作“道具”進行其它活動,是體育課堂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它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練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結(jié)合平時的教學實踐,例舉以下練習,僅供大家參考。
一、比比短
目的:發(fā)展學生身體柔韌性。
方法:學生先進行幾分鐘的常規(guī)跳繩練習,預熱身體,活動關節(jié)。然后把跳繩對折一次,使繩子變成原來長度的一半,學生進行兩股短跳繩練習。接著,再把跳繩子折成原來長度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長度,進行三股、四股等更短的跳繩練習。當繩子短得使手臂不能正常搖繩時,可進行正跳一次,再反跳一次的連續(xù)練習。也可原地站立,或坐在地上,用腳依次“穿”過手臂與繩子組成的圓,利用手臂與肩關節(jié)的柔韌性,使身體恢復原狀。最后看誰的繩子股數(shù)最多,繩子最短。
要求:跳繩或“穿”圓過程中,手不得放開繩。
二、步步高
目的:發(fā)展學生彈跳能力。
方法:將部分學生分成兩隊,面面相對的兩名同學各執(zhí)繩的一端,將繩拉直,相鄰的同學距離1.5m,分別采用坐、蹲、半蹲、站立等姿勢,從左到右依次將繩由低到高抬起,所有繩子成梯狀分布。其它同學采用“團身收腹”動作,從低到高跳越障礙,看誰跳到最高一道。在哪個高度失敗的同學換該道的一個同學拉繩。
要求:跳越過程中,不得有“助跳”動作。
三、速速抖
目的:發(fā)展學生手臂、手腕力量,培養(yǎng)學生判斷能力。
方法:將學生分成3~5人一組,其中兩名同學各執(zhí)繩的一端,貼近地面同時抖動繩子,繩子在地上成“S”形不停變化。本組其它同學用腳踩地上“抖動”的繩子,看誰踩得準。三次沒踩中的同學換抖動繩子的同學,以此類推。
要求:踩繩同學腳離地的高度不得低于是20cm。
四、悄悄爬
目的:鍛煉學生匍匐前進能力,培養(yǎng)全身協(xié)調(diào)性。
方法:學生用若干繩子拉成一張平行于地面的“網(wǎng)”,“網(wǎng)”距地面40cm左右。其它同學分成多個小組,采用軍營中“匍匐前進”動作,從網(wǎng)的一端爬向另一端,看誰穿越障礙用時最短。
要求:爬動過程中,不得觸網(wǎng)。
五、快快跳
目的:發(fā)展學生彈跳能力,靈敏性。
方法:學生手拉手成圓形站立,圓心上站一同學,手一端持系重物的跳繩,貼近地面成圓形轉(zhuǎn)動,繩從站在圓上同學的腳下經(jīng)過。圓周上同學在繩經(jīng)過腳下時,躲開繩迅速跳起來,被繩碰到的同學即為失敗。
要求:圓周上的同學跳起時不得松開手或向后退避開繩子。
(江蘇省洪澤縣實驗中學223100)
(江蘇省洪澤縣高澗中心校2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