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學生體質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引起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視。上到國家領導人的批示,下到每個體育教師、家長乃至學生的態(tài)度,還有中間各級各類相關部門的一系列行動和反思。這樣轟轟烈烈的背后,卻有著一個相同的特征,就是將問題的矛頭直指學校體育。
自2006年12月24日在北京召開建國以后首次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以來,亦或再早些時候的2006年9月18日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公布的《第二次國民體質監(jiān)測報告》表明,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方面的多項指標仍然未能達到合格標準甚至在持續(xù)下降以來。對我國青少年體質問題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學校體育也從未像如今這樣受到關注與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出臺;把健康素質作為評價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指標,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廣泛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等等。無庸置疑,這些文件、措施的出臺將成為青少年體質增強的政策助力,學校體育自然也深受其惠,帶來發(fā)展的大好機遇。
政策、措施的出發(fā)點固然很好,但話外音卻直指學校體育。似乎只要學校體育達到要求了,學生體質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言外之意就是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學校體育造成的。而事實上學校體育卻“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今天的學生體質下降,所有責任由學校體育來擔,雖然委屈,倒也因名至實歸無奈些罷了。只是回顧一段時間以來,學校體育在升學率面前、在社會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面前越來越像一個受氣的小媳婦,地位直線下降,內容流于形式,進而導致在學校體育工作目標任務的達成有些牽強。積重難返,一種現實的反映就是“眼鏡兒”多了、“胖墩兒”多了、“藥罐兒”也多了。當然,學校的升學率也高了,高考狀元多了,學生體質不合格的也多了。
誠然,學生體質下降,學校體育責任重大。但所有問題都由學校來扛,則有些難以承受之重。導致青少年體質下降的因素很多,除了張嘴就來的學校,還有家庭、社會、國家等因素。就說家庭,當每個父母不再攀比誰家的孩子考試得了全班第一,而是參加校運動會得了第六名也津津樂道的時候;當每個家庭不再炫耀自己的子女考上了某名牌重點大學,而引以自豪的是孩子被校運動隊吸收哪怕是板凳隊員的時候;當所有的家庭不再痛斥因在外踢球而忘了作業(yè)的少年,而是將伏案苦讀的孩子趕向操場、戶外的時候,我想,那時學校體育所承擔學生體質的重擔可能自然也就減輕了許多。
還有我們的社會,如果哪一天假期的社會辦班不再以英語提高或者奧數訓練營為噱頭,而是鋪天蓋地的足球夏令營或是暑期游泳學習班的時候;如果哪一天某城鎮(zhèn)繁華街區(qū)的報喜彩幅不是恭賀某校某生成為高考狀元,而是變成了某運動參與嘉獎的時候;如果哪一天學生的周末或者假期不是學校體育的間歇,而是社會為此提供了使之延續(xù)的機會甚至檢驗學校體育成果的舞臺的時候。學校體育對學生體質的貢獻也就會浮出水面。
還有放眼我們的國家,假如有一天我們選拔人才的標準不再僅僅以知識為主,還要看看他身體的時候;假如有一天建設我們國家的棟梁不只是靠智力,還要看看他能為國家健康工作時間長短的時候;甚至假如退休標準不是年齡限制而是體檢報告說了算的時候,學校體育為國家強盛、為民族興旺埋下的種子就將結出豐收的果實。
國家興亡,國民健康是基礎,青少年體質是前提。為此匹夫有責,家庭有責,社會有責,學校也有責。這些責任共同來扛,齊力斷金。全部重擔都有學校體育來扛,則難以承受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