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昭告訴我,他母親因精神分裂住進了精神病醫(yī)院,出院以后她在眾多的子子孫孫中,僅記得最小的兒子小昭。自然她要和這個小兒子住在一起。
驚愕之余,不免替小昭擔(dān)心起來,他已經(jīng)三十好幾了還沒有女朋友呢!他母親的病還沒有徹底痊愈,加上工作單位離家挺遠的,生活上有許多不便。不過小昭仍然堅持和母親住在一起。因為患病的母親,小昭的女友吹了一個又一個。
去年五一勞動節(jié),早已步入大齡青年之列的小昭,在熱心人的撮合下,談了一個女朋友。女朋友第一次上門,小昭準(zhǔn)備了許多蜜糖、瓜果、甜點。他母親見有生客,走了出來,臉上掛滿笑容,緊挨著自己的兒子坐下??吹綕M桌的東西,她以一種極奇怪的眼神,掃了一下桌面,然后“勇猛”地沖回房間拿出一個塑料袋再挨著兒子坐下,然后偷偷地伸出手,極小心地將桌上的果品、甜點一樣拿一點放在袋子里,如此反復(fù)多次,像小孩子一樣,然后硬拉起小昭,走到客廳的拐角,拿出一樣樣?xùn)|西,對小昭說:“吃,快吃,吃了就長得更高了,學(xué)習(xí)也會更好的,給媽考個大學(xué)回來??!”女友大驚失色,拉開門飛也似的跑了。看著母親這樣,小昭急得眼眶里都是淚。一場好事就這樣黃了。
每次小昭講起這件事,他的眼眶里總滾動著淚水,我相信那是感動的淚。小昭告訴我,小時候家里窮,自己長得非常瘦小,只有家里來了特殊的客人,或別人家有婚宴,才有好東西吃,母親總是以這種方式偷偷塞一些東西給自己吃,作為對自己在學(xué)習(xí)上取得好成績的犒賞。
以后還有不少熱心人給小昭介紹了女朋友,不過每一次和新朋友約會,小昭總會動情地為她們講述這件事,總會和她們講起自己患病的母親。他的心中總有一個信念:先得能接受母親,再談自己。
想起一位今年已經(jīng)65歲的老同事,每個星期回家,他都要特地騎車到離單位很遠的一個飯館里,給88歲高齡的母親買她最喜歡吃的扣肉。他母親也總會在家里為他準(zhǔn)備一碗面條,即使生病了,在他回家這一天,他母親都會起床,為兒子煮一碗湯面,幾十年如一日。
人同此心。聽這些事的時候,我的眼睛是濕潤的。父母對于子女的愛從來不會有任何減弱,即使有病在身或者患病在床,他們惦記最多的還是自己的子女;他們對于子女的愛也總是一如既往,絲毫不會動搖。古人言:百善孝為先。烏鴉尚知反哺,為人子女者,應(yīng)當(dāng)切記及時行孝,不要等到“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時才追悔莫及。
責(zé)編/昕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