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guī)定議員具有言論免責權,莫不在于鼓勵并保障議員勇于發(fā)表政治意見,表達民意,并借以形成國會的意志及意見,但并不是說該權力可以不受限制。
議員或代表擁有言論免責權,可以溯源到英國1688年的《權利法案》,該法案第九條規(guī)定“議員在議會內的演講、辯論或其程序,不得在任何法院之中,或議會外之任何場所,予以彈劾或追訴?!痹?8世紀末立憲政體興起之后,言論免責權廣為西方國家憲法所采納。
本來在民主憲政國家,公民享有人身自由(即有免遭非法拘禁的自由)和言論自由。各國憲法復又規(guī)定議員享有言論免責權,究其原因,莫不在于鼓勵并保障議員勇于發(fā)表政治意見,來表達民意,并借以來形成國會的意志及意見,進而可以促使影響一個(立法)政策的形成[1]。所以,議員言論免責權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保障了議會的獨立性。議會由議員組成,議員能否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和觀點,其表決能否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關系到議會在國家機構體系中的獨立地位,也關系到議會作為民意代表機關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美國學者科恩指出:“民主社會是個講話的社會。因此,把最能體現民主特性的機構稱之為Parliamen(議會)是非常恰當的。這個詞的本義就是談話、互相交談的地方。議會的重大功能之一就是把問題談透,為對立意見提供辯論的場所,互相商談,直到能采彼此均感滿意的解決方式?!盵2]而要實現議會的這一功能,就離不開議員的言論免責權。只有賦予議員言論免責權,才能使議員在執(zhí)行職務過程中除了受憲法與法律及良心約束外,不受任何外部壓力的干擾,能夠暢所欲言,充分辯論,從而使議員反映全體國民的代表活動得以真正貫徹。所以,議員言論免責權是議會制度能夠發(fā)揮作用的必然要求。
最后,民主國家的言論自由應適用于一切意見和所有的民意代表,不論他們看來是多么錯誤或不合情理,也不論他們會使多數人感到多么不快。多數統(tǒng)治并不意味著多數人的專制,更不是多數獨裁;多數也不一定代表著真理,只有把少數派所擁有的那部分道理也吸納進來,才有可能達到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