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磨課”,是指一節(jié)課反復上幾冼,每一次課后都要進行反思,反思后,同步跟進,精心打造后再上。通過磨課我才意識到,有10年教齡的我在授課、備課過程中,存在諸多的不足,也正是磨課讓我真正地成長起來。
我參加“課改大教研”的課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節(jié)《生物進化的原因》。本課內容主要通過模擬探究保護色的形成來說明生物進化的原因,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去感受、觀察、理解,進而深化教學主題。
課后,通過教研室各位老師的評課,我感到這節(jié)課離新課改的目標較遠,沒有把生物學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和認知策略相聯(lián)系。
從教學理念上來說,這節(jié)課存在如下問題:
1 本節(jié)課采用的活動不到位,不能較準確地領會新課改的理念,即如何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活動的實際效果較差。
2 在情境和問題的設計上,沒有和學生達成心靈共鳴,導致學生缺乏心靈感悟,沒有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在知識的傳授中,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新能力沒能得到較好的展現(xiàn)。
從教學過程來看,這節(jié)課所暴露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
1 對教材的理解不透徹,沒有深入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更沒有深層次地挖掘教材、深化教材,重難點不突出;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單一,沒有處理好課堂中出現(xiàn)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的探究實驗中,小紙片準備不充分,組長指揮不到位)。
2 對重、難點“模擬探究保護色的形成”引導主線不清晰,內容散亂,所以沒有突破難點,不能理解保護色是如何形成的。
3 老師說教太多,引導不充分,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缺乏對學生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4 得出的結論“和布料顏色一致的體色是保護色”不能充分說明問題。由于引導不足,學生在探究中缺乏主動參與性,導致實驗、討論、交流不充分,沒有升華主題,未達到設計效果。
通過指導反思,在教學理念上我改變了對新課改的認識,體會到:本節(jié)課主要是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新知,學會科學探究所需要的各種技能。要突出以學生感受為主,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帶著興趣來學。為此,我調整了教學行為:
1 調整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重新制作動態(tài)課件激發(fā)學生興趣,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如:樺尺蠖體色在環(huán)境中的改變動態(tài)畫面)。
2 明確了探究活動的主題,清晰地描繪出教學主線。
3 突出了“模擬探究”這個教學核心。
通過課后評課,本輪教學設計得到了各位老師的好評,認為本次設計更符合新課改的精神,教學內容得到了升華。但是這次集體反思中,所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1 教學中沒有體現(xiàn)出如何貼近生活,拓展不足。
2 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教育不明顯,如:環(huán)境污染導致樺尺蠖體色改變,那么應該如何治理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呢?
教師們的意見讓我重新開始思考怎樣使一節(jié)課精益求精,日漸完善。我意識到:讓教學真正走進生活,不單要從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上貼近學生生活,教學的組織和教學的呈現(xiàn)方式也更應貼近學生的心理特點。我便進一步調整了以后的教學行為,即注意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引導、深化,及時調整課件的背景、色彩、配樂,讓課件的呈現(xiàn)更加形象化,以便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等;改變結束方式,讓學生感覺到學習生物是快樂的。
通過本次磨課,我有了深刻的體會,意識到真正有效的學習是一種心智活動,而不是單純的記憶或理解,而體驗正是一種心智活動,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關注、欣賞、體會,只有以體驗為前提才能有效地進行分解剖析,真正地理解教材、挖掘教材和深化教材。北大教授肖川說過:“從知識的掌握到智能的發(fā)展取決于知識本身的性質,更取決于個體掌握知識的方法?!彼?,授課不單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基本方法。如探究、合作、自主學習等;突出技能培養(yǎng)是生物學課程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
通過這一次富有內涵的磨課經歷,豐富了我的教學經驗,讓我增長了教學技能,更新了教學理念,加深了對新課改的認識。雖然這段工作匆忙而又辛苦,但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此坪唵蔚囊还?jié)課,卻包括了諸多方面的內涵,給予我太多的收獲與思考,是我教學實踐中的寶貴財富。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我會繼續(xù)努力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提升,豐富自己的閱歷,營造寬松民主、充滿情趣的課堂氣氛,和學生平等交流,提高學生的觀察、實驗、探究等生物學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