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加留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蘇教版語文十一冊)敘述的是著名音樂家肖邦離開祖國,前往巴黎,至死不忘祖國的感人故事。在教學中我抓住了學生的一個質疑,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近肖邦,解決了學生心中的疑惑,理解了文章重點內容,接受了肖邦強烈愛國主義情感的熏陶。
[教學片斷]
師:讀了第一段,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一段寫了什么?
生:這一段寫肖邦被迫離開自己的祖國。
師:語言很簡潔,誰能把離開原因加進去,說一說?
生:波蘭被列強瓜分,肖邦被迫離開自己的祖國。
師:講得很好,語言簡潔。
生:老師我覺得肖邦不應該離開自己的祖國,因為他祖國被別的國家瓜分,人民被欺凌、被壓迫。如果他愛國的話,就應該留下來為祖國戰(zhàn)斗。
(其他學生都笑了,質疑同學盯著我,等待我的回答。我愣了一下,備課時沒想到有這么個問題。我立刻想到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后面無法讓學生感悟肖邦的愛國主義情感,我決定改變我當初的教學設計。)
師:岳盟同學雖然不是回答老師的問題,但他真實地講出了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這也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同學們,當我們在讀書過程中產生疑問時,首先要通過進一步仔細讀文章,尋求解答。不知岳盟同學的問題在文章中是否能找到答案,請同學們再一次仔細讀文章,找找看。
(學生興致勃勃地讀書,有些同學還邊讀邊畫。)
師:同學們找到問題的答案了嗎?
(學生紛紛舉手,要求發(fā)言。)
生;肖邦是愛國的,他的離開是迫不得已的,我從“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能看出。
生:肖邦離開自己的祖國,是因為祖國動蕩不安,他無法展示自己的才華,我從“年輕而富有才華”讀出來的。他到法國不是逃避戰(zhàn)爭,而是他在音樂事業(yè)上有追求,不能說他不愛自己的祖國。
生:肖邦不可能不愛國,要是他是個不愛國的人,他的老師和同學不可能到郊外為他送行。你看他的老師還專門為他譜寫了《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還送他祖國的泥土作紀念。
生:從倒數第二小節(jié)中“原來的肺結核病又復發(fā)了”可以看出,他身體不是太好,即使他留在國內,也不可能像戰(zhàn)士那樣戰(zhàn)斗。相反到了國外他可以用他的音樂,為祖國作貢獻。你看他寫下了《革命進行曲》,一定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生:一個人是不是愛自己的祖國,不是看他在不在自己的祖國,當時不少著名的波蘭人也去了國外,但他們是那樣地愛自己的祖國。
……
[評析]
在我們的課堂中,學生經常會提一些讓你意想不到的問題,對于學生這些“刁難”,如果處理不當后果不堪設想,它可能會成為學生心中永遠的疑點,影響教學的綜合效果;它可能會讓學生不愿再問,不敢再問;可能會使學生對語文這門課失去熱情,對老師失去敬意。
學貴有疑,學生往往先有疑,才會有探究,才會有發(fā)展。一個不會提問的學生,往往是不會學習的學生:而一個不重視學生提問的老師,也絕不會是一位好老師。新課標也提出學生認識水平、生活閱歷是千差萬別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差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對話者。因此,我們要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質疑”。我們如果把學生質疑當作發(fā)展學生的一個契機,當作一種資源,善加利用,那么很可能會給我們的課堂帶來驚喜,讓一股怡人的清風拂過我們的心田。
(作者單位:南京市沿江工業(yè)開發(fā)區(qū)南化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