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
項羽最后還是敗了,他敗在劉邦手里。
項羽怎么會敗給劉邦呢?項羽是英雄,而劉邦是無賴:項羽是貴族,而劉邦是流氓。薩孟武先生說過,在中國歷史上,奪帝位不外兩種人:一種是豪族,如楊堅、李世民;一種是流氓,如劉邦、朱元璋。
事實上,劉邦最大的長處。就是知人善用。劉邦當了皇帝以后,曾和群臣討論項羽為什么失天下,自己為什么得天下。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供應軍需,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將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都是天下最優(yōu)秀的人才,卻能為我所用,因此我得了天下。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能用,能不失敗嗎?
真正的成功者,總是那些能不斷反省自己的人,也總是最能團結人的人,項羽卻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他自認為是一點缺點都沒有的人,當然也容不得別人有一點缺點。當年韓信在項羽手下得不到半點信任,根本的原因恐怕就在于項羽從骨子里看不起韓信。
正由于項羽這種高傲,他們便都跑到“招降納叛、藏污納垢”的劉邦那里去了。結果劉邦成了氣候,項羽則變成了“孤家寡人”。
這其實也正是一切高貴者的通病。由于高貴他們往往不能容人,而且還自詡為眼里容不得沙子,胸中容不得塵埃。
項羽之短: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關心不得要領。封賞又小氣
婦人之仁和匹夫之勇好像是矛盾的。其實項羽這個人原本就很矛盾,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有殘忍的一面:也有溫柔的一面。他性格暴烈,殺起人來一點都不手軟。
然而在鴻門宴上,他卻下不了手。任憑范增又是使眼色,又是打暗號,項羽就是默然不應,終于讓劉邦這只烤熟的鴨子又飛了。氣得范增恨恨地罵道:“豎子不足與謀!”
其實范增早已看透:“君王有不忍之心”。所謂“不忍之心”,也就是“婦人之仁”。
但,項羽不是很殘忍嗎?怎么又會“不忍”?
實際上,項羽表面看來很強硬,其實內(nèi)心很脆弱。項羽是一個很愛面子的人。愛面子的人內(nèi)心都很脆弱,因為他受不了半點傷害,這才要拼命護住自己的面子。項羽自刎烏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面子的考慮:“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于是便留下一句關于面子的名言:“無顏見江東父老”。
就在項羽因終于失敗而松了一口氣時,他那內(nèi)心深處的、殘忍背后的柔情也就升騰起來了。勝負成敗都沒有意義,惟一值得牽掛的是駿馬名姬?!膀K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騅為駿馬,虞為美人)這是何等的多情纏綿!
據(jù)說項羽是比較容易流淚的。韓信說,他看到手下將士受傷生病,都要流著眼淚去送湯送飯。其實項羽的仁是敵對雙方都公認的。韓信說項羽“恭敬慈愛”,陳平說他“恭敬愛人”,高起、王陵則說他“仁而愛人”,看法相當一致。對于劉邦,他們的看法也相當一致,那就是簡慢無禮,喜歡侮辱別人。
然而,恭敬愛人的貴族項羽,卻不如簡慢罵人的流氓得人心,這又是為什么?
劉邦之長:深諳人性、知人善任,敢用三教九流。與天下同利
韓信說得也很明白:項羽這個人,為人還挺不錯的,很關心體貼人??墒莿e人有了功勞,原本應該封土賜爵的,他卻把那印信捏在自己手里,摸過來摸過去,弄得印角都摸圓了,也舍不得給人。的確,同封土賜爵、升官發(fā)財相比,噓寒問暖、送湯送飯又算什么呢?比起劉邦的大把送錢、大片賞地、大量封官,項羽確實小家子氣。
有句話。叫“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劉、項的得失,確實應該從人心上去考察。
大體上說。項羽關心人,劉邦信任人。
關心和信任原本都是可以得人心的。但問題在于,項羽關心人,關心不到點子上。劉邦信任人,卻是信任到了極點。
劉邦這個人稱得上是“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用人時真能放開手用。整人時也真能下得了手。劉邦手下,真是什么人都有:張良是貴族。陳平是游士,蕭何是縣吏,韓信是平民。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鼓手,劉邦都一視同仁,各盡所長,毫不在乎別人說他是雜牌軍、草頭王。
作為一個領袖人物,劉邦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知人”。這里說的知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尊重人才和善用人才。而是懂得人情人性,既知道人性中的優(yōu)點,也知道人性中的弱點,這才能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又能孤立敵人各個擊破,終于運天下于股掌之中。什么是天下?天下并非土地,而是人。所以,得天下,也就是得人。得人心。
怎樣才能得人心?就是要知道別人心里想要什么并予以滿足。自己想得天下當皇帝,知道別人也想封妻蔭子光宗耀祖,便慷慨地予以封賞。這種“有飯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有錢大家賺,有財大家發(fā)”的想法和做派。在中國最是大得人心。
項羽卻從來不會替別人著想,頂多只會弄些小恩小惠,在進行權力和利益再分配時。卻完全只憑一己的好惡,賣弄自己的權威。
勝負關鍵:敢放手,愿改過。集各人長處成就最佳團隊
不能為別人著想的人,其實對自己也缺乏體驗:而能以己度人的人,多半有自知之明。劉邦確實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百無一能,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用計沒有謀略。打仗沒有武力。因此他把這些事情都放手交別人去做,自己只做兩件事:一是用人,二是拍板。這樣不但避免了自己的短處。也調(diào)動了別人的積極性。一舉兩得。
加上他明辨是非。識好歹,善于聽取別人意見。勇于糾正自己的錯誤,又能容忍別人的過失,不拘一格用人才。從而在身邊集結一群英雄豪杰。并形成優(yōu)勢互補的格局。比如樊噲有勇,張良有謀,韓信會將兵,蕭何會治國。簡直就是一個優(yōu)質化組合。結果他這個老板當?shù)梅浅t灑,也非常成功。
(曲風摘自《品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