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 東
1998年6月27日,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來到中國最有名望的高等學府北大進行演講,演講結(jié)束后,按照流程,他接受了一些學生的提問。當時,北大94級一位馬姓女生因為直接而尖銳地當面質(zhì)問克林頓總統(tǒng)美國的人權(quán)問題,一時間成為社會關(guān)注的焦點。很多人都為馬同學的這一愛國行為叫好。
即使在8年后的今天,也仍然有人記得馬同學當年反駁克林頓總統(tǒng)時所說的振奮人心的話:個人的自由不會和集體的自由相抵觸。真正自由的人民有權(quán)利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發(fā)展方式。了解自由真諦的人必須是尊重他人自由的人。以及她引用的北大前任校長蔡元培先生的名言:“偉大的道德精神在實際運用時不會和自由相抵觸?!?/p>
然而,時光的魔法從來都超乎人們想像,當馬同學再次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人們驚訝地了解到,她不僅在畢業(yè)后選擇了去美國留學,接受美式教育——這本無可厚非,還義無反顧地嫁了美國人,生了孩子。
正如馬同學當年所說“人民有權(quán)利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在中國,跨國婚姻早已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也沒有必要將和外國人結(jié)婚上綱上線到什么愛國不愛國的高度。馬同學的跨國婚姻之所以又掀起了不大不小的社會討論風潮,不是因為她的老公是美國人,只因為她的行動表現(xiàn)出的對美式生活的向往、喜愛和她8年前當眾質(zhì)問美國總統(tǒng)時所流露出的對美國不滿的態(tài)度反差太大。讓人們自然而然地對她8年前質(zhì)問總統(tǒng)的動機產(chǎn)生疑問:那番義正詞嚴的問話,是她的真實想法嗎?
為此,馬同學解釋道,那個問題本來并不是她最想問的,由于自己是個素食主義者,她起初只是想和同是素食主義者的克林頓交流一下對“綠色健康食品”的看法。
面對馬同學的解釋,人們不禁又想,究竟又是什么原因,讓馬同學臨時改變了主意,放棄了“溫婉”的食品問題,而突然和總統(tǒng)談起了“敏感”的人權(quán)問題?是什么讓馬同學如此心口不一?一邊痛斥著美國,一邊選擇美國式的生活,一邊放棄大聲談?wù)撟约盒睦镌挼淖罨镜淖杂?,一邊堂而皇之地談?wù)撝杂傻谋举|(zhì)。
在克林頓總統(tǒng)演講的現(xiàn)場,人們很難不為北京大學這所歷史悠久的世界名校的學生們表現(xiàn)出來的民族主義情緒感染。然而演講之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學生們對美國不像他們“慷慨陳詞”時所表現(xiàn)的那般反感,包括馬同學,那7名在會上提問的學生在提起美國時無不流露出羨慕向往的神情,有的為美國自我自由的民族精神吸引,有的為美國的科技環(huán)境大聲叫好。其中的5人不加掩飾地稱他們不會放棄去美國的機會,這和他們在會上的表現(xiàn)大相徑庭。
人人都知道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人人都知道美國式的自由舉世無雙,人人都明白在美國這樣一個包容性極強的國家里,無論你來自哪里,說什么語言,是何種膚色,都可以很快地融入美國文化,找到適合自己的一方天地,人人都清楚美國的魅力。有天之驕子之稱的北大的學生更是如此。每年,北大都至少有40%的學生投身托福、雅思的大軍,積極參加各種出國考試,而其中的90%都不約而同地將美國作為自己留學的首選目的地,最終,他們中大部分人都成功實現(xiàn)了這一理想。以致北大竟贏得了“留美預備?!钡姆Q號。
對于遠在大洋那一端的美國人來說,他們只看到了北大的學生是何其“勇敢”地站在世界面前,對著他們的總統(tǒng),痛陳他們國家的弊病,因此,對象征著中國未來的年輕學子們表現(xiàn)出的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大感憂慮,認為必須針對這一問題盡快制定對策。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如果他們看到這些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是如何堅韌不拔地為了他們的“美國夢”努力的話,他們會認識到,越是“罵美國罵得厲害”的學生,往往骨子里越向往美國。中國有民族主義的情緒,但中國的民族主義決不像它表現(xiàn)的這般強勢。
不僅北大的學生如此,中國各個大學里都有一邊高舉民族大旗聲討美國罪惡,一邊以實際行動實現(xiàn)著對美國的憧憬的“精英”。而他們的“聲討”,他們的“痛斥”歸根結(jié)底不過是一種表演,因為這些以高智商著稱的“精英”們早就深諳了公眾的心理,他們故意不放過任何一個抨擊美國的機會,雖然他們對美國非常向往,好感頗深。他們利用國人心底潛藏的“民族主義情緒”,將自己包裝成“愛國青年”,抓住每個契機表現(xiàn)自己的“拳拳愛國心”(即使看上去有些幼稚、偏激,但這正好體現(xiàn)了他們強烈的“愛國之情”),他們把“愛國”當成實現(xiàn)個人利益的手段,博取公眾的好感。
“心口不一”這看似分裂了的矛盾著的生活狀態(tài),對他們來說恰恰是最正常的,眼里只有個人利益的他們已經(jīng)感覺不到“不一”的存在,表演甚至成了他們下意識的活動。這就是馬同學連她自己也沒想明白的,為什么她心里想著問“甲問題”,事到臨頭脫口而出的竟是“乙問題”的原因。對精英們來說,說真話,做真人,實在是難度頗高的事情。
等到公眾恍然大悟,察覺到他們的“痛斥”、“抨擊”不過都是一場表演的時候,這些精英早已名利雙收,遠赴大洋彼岸,實現(xiàn)他們的美國夢去了。
為了一己利益將人格扭曲,將大眾的感情玩弄于股掌,中國精英教育培養(yǎng)出的人才不可謂不厲害,他們不僅有魄力拋卻為人的基本道德,更有勇氣在公眾面前偽裝道德!
精英教育難道還沒有到了該反思的時候嗎?
(圖/孫勝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