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君
(一)
鞭炮有很多別名,如“鞭爆”、“炮仗”、“爆竿”、“爆竹”等。
《神異經(jīng)》中說:“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名曰山臊。以竹箸火中,焚燁有聲,而山臊驚憚?!蹦媳背捍跈_撰《荊楚歲時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癖山臊鬼也?!倍叨颊J為以火燃竹,使之爆裂,可以驚走“山臊”之類的鬼妖。爆竹之名由此而得。到了宋代才有用卷紙裹火藥的爆竹。北宋王安石《元日》詩中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清代著名詞人陳維崧的《五福降中天·甲寅元旦》開頭:“五更爆竹千門響,轟醒陽鳥春睡?!标桒B指太陽。全句意為:爆竹聲將太陽從睡夢中驚醒。
(二)
明初,學者萬秉迢極其崇拜梁山好漢。那時,《水滸傳》中的故事多拘于民間藝人的講述演唱,未及宮廷深閨。萬秉迢欲將梁山英雄故事寓于娛樂活動之中,讓那些達官貴宦也能知道水滸英雄,使其興中有悸,樂后生愁,遂發(fā)明了如今用于娛樂活動的麻將牌。
麻將以108張為基數(shù),隱喻《水滸傳》中的108位英雄好漢。如牌中的“九條”喻“九紋龍”史進、“一餅”喻“黑旋風”李逵。之所以分萬、餅、條三種,是取發(fā)明者萬秉迢的諧音,在108的基數(shù)上,考慮到108位英雄來自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于是,又按這五個方位各添牌4張計20張。這些好漢中有貧民、富紳,就把貧叫做“白”(板),隱富為“發(fā)”(財)。這樣,再加白、發(fā)二字又各增加4張共8張,便構(gòu)成整副牌136張(塊)。
麻將在民間流傳不少趣話。據(jù)說打牌所用的四方桌子既是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又意味著春、夏、秋、冬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