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等
對問責制嚴重說NO有三:
a、可能由于適應(yīng)期較長,官員的調(diào)動和罷免會非常頻繁,政府工作量加大,人事部門有意見。
b、咱們的官兒,局長以上一般身子都比較嬌貴,善喝茶講話做報告。戴上“問責”的緊箍咒以后難免考察調(diào)研事必躬親。累壞了誰咱不心疼?做官這么累,挫傷后備力量的積極性。
c、老百姓把手掌都拍腫了,都沒人干活了,嚴重影響國民GDP。
(讀2007年9月[上]《如何消除干部的“麻木不仁”》)
王麗(河南)
我們企業(yè)工人像極了任人控制的驢,老總讓加班就加,沒有節(jié)假日,沒有加班費,沒有人站出來反抗,也沒有人辭職,被人奴役一旦成了一種習慣,就再也開創(chuàng)不出自己的新天地了。
(讀2007年9月[上]《驢》)
韓相君(山東)
早晨擠公交車,年輕力壯四肢健全的運用十八般武藝摸爬滾打都擠上去了。剩下老弱病殘婦女兒童待擠車大戰(zhàn)結(jié)束后方才偎上車來,沒座了,站著吧。座位上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人讓座啊,憑什么我讓?況且不讓座又不違法,便也心安理得地看窗外風景了。這是我們每天早晨都經(jīng)歷的,今天早晨也一樣……
(讀2007年9月[上]《位子》)
張濤(陜西)
“施恩圖報者”有點期望和要求的心態(tài)可以理解。但心中總期望得到點什么,以為種一棵樹就得收獲一片森林,一則累心,二則可能傷心。至于死纏濫打地追著受恩者討點什么,那就只能是惡心了。愛的確要有顆平常心。
(讀2007年10月[上]《愛要有顆平常心》)
郭立民(廣東)
在應(yīng)試教育的今天,太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殊不知,那只是表面的。真正意義上的內(nèi)涵還得靠閱讀積累。很多同學告訴我,有很多書都是在上大學這幾年才看的。很多教授抱怨說我們的閱讀面窄,可是,這怪誰呢?
(讀2007年10月[上]《要讀書,請病假……》)
江小舒(廣東)
奇跡可以彰顯文化,但奇跡不一定靠選票選出來,以狹隘的民族觀念選出的契機,正是文化虛弱的表現(xiàn)。真正的文化更多地體現(xiàn)在那些微不足道的文化痕跡中,而不是那些人造的“奇跡”上。
(讀2007年9月[上]《文化存量比參選“奇跡”更緊要》)
何苦(遼寧)
是啊,誰能在胎兒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未來的命運呢。當今,看病難,上學難,買房難,作為獨生子女使得我們從小在孤獨中長大,沒有背景為人處事舉步維艱……如果,如果我可以選擇晚些來這個世界,那有多好。
(讀2007年10月[上]《一個胎兒寫給未來家庭的信》)
曹源(黑龍江)
在一個越是文化虛弱的時代,越是要把一切貼上“文化”的標簽,鋪天蓋地而來的各種“講堂”便是例證。各種與文化搭界不搭界的行為,也假借“講堂”明目壯膽。而真正關(guān)切人生、社會的講堂卻鳳毛麟角。越是這種虛假講堂的繁榮,越是證明了文化的荒涼。我覺得,在聽科學課、民主課之外,還應(yīng)該加上一個人生課。
(讀2007年9月[上]《去講堂,聽什么?》)
劉國燕(江蘇)
我們的社會本身還存在一些“心理疾病”,這些“疾病”會投射到個體本來正常的心里,然后因相互作用而放大,幾乎各行各業(yè)的人都有心病,僅僅培育心理行業(yè)只是皮毛,心理醫(yī)生也會得心理病。
(讀2007年9月[上]《心理疾患》)
賈文偉(山西)
蜘蛛感嘆過后,發(fā)現(xiàn)尚未解決溫飽問題,可一掏錢包,竟空空如也,回到學校又聽說自己學分太少逃課太多無法畢業(yè),接著父母也哭著來求自己不要這樣,女友要求分手。蜘蛛又感嘆:成天上網(wǎng)后果不堪設(shè)想??!
(讀2007年10月[上]《生存寓言》)
劉忠(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