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興
2007年新年伊始,報端有一條頗引人注目的新聞:美國新任財長保爾森再次向慈善機構(gòu)捐款八億美元。去年是美國慈善事業(yè)大豐收的一年,世界第二大富豪、美國“股神”巴菲特一下子捐出他財產(chǎn)的85%(三百多億美元)給慈善機構(gòu)。保爾森這個行動無疑給今年美國的慈善事業(yè)又開了一個好頭。
對慈善事業(yè)的大手筆捐款似乎是美國特有的一種文化,去年美國私人捐贈的善款超過一億美元的便有十四筆。七十三歲的前花旗集團董事長桑迪·威爾遜把他全部十四億美元的財產(chǎn)悉數(shù)捐出,可謂是這種文化的又一個范例。美國這些高官和老板們把自己一生辛辛苦苦積累下來的巨額財產(chǎn)捐出,卻很少聽到他們把財產(chǎn)留給子女,或為子女的未來設(shè)計種種藍圖。相反,我們更多聽到的卻是他們在用錢方面對自己、對子女吝嗇得不近人情。保爾森任財長前是世界最大的投資公司高盛公司董事長,而他又是一個環(huán)保主義者,先后捐給雨林聯(lián)盟、鳥類保護協(xié)會等組織一億美元。保爾森曾八十幾次來中國,有時候他只身到云南考察,不住高級飯店,只宿二十元一晚的鄉(xiāng)村雞毛店。
反觀我們那些落馬大官和新生的大老板們,又有幾個像保爾森、巴菲特、桑迪那樣無私地把自己的大部分或全部財富捐獻給慈善事業(yè)呢?說起來真讓國人汗顏,我們的許多貪官心里想的只有他自己和老婆孩子。原徐州市經(jīng)濟貿(mào)易委員會副主任文永生.原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成套設(shè)備公司總經(jīng)理郭治靈本是一對令人羨慕的夫妻,由于女兒學習成績不佳,為了女兒“能有好的發(fā)展”,他們決定讓女兒到英國留學,怎奈他們的收入抵不過英國的高學費,于是便利用職務(wù)之便,虛列支出,以假發(fā)票、假收據(jù)入賬等手法貪污、挪用公款幾十萬元,最后夫妻一人領(lǐng)刑十三年,一人領(lǐng)刑十五年。
在美國,人們很少聽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類說辭,但中國為人父母者如果不能為子女的未來營造一個美好的樂園,則為家族、社會所不容。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日本學習的魯迅孫子周令飛為了追求他所愛的姑娘去了臺灣,后來由于生活所迫,在臺北街頭賣起了爆米花,國人竟為之大震,感到堂堂的魯迅孫子竟落到在街邊賣爆米花的地步,實在令人唏噓!
中國人傳承的這種為人子女應該不是“龍”便是“鳳”的“子女哲學”,不能不說是誘發(fā)官場腐敗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保爾森他們也愛孩子.但他們的愛與我們的愛卻有巨大的不同,保爾森把自己一生奮斗得來的財產(chǎn)捐給了環(huán)保事業(yè),回饋社會,說這是因為他“很愛孩子”。他兒子如果也去賣爆米花,我相信他肯定不會像國人那樣深感意外;巴菲特愛孩子和保爾森相若.但他愛的境界似乎更高。他對采訪他的人說:“我從未想過應該把這么多錢留給子女?!彼J為他的孩子從成長到接受教育“已經(jīng)占盡優(yōu)勢,給他們無數(shù)金錢既不正確也不理智。”他主張擁有財富的人“應該努力維護競爭公平性,而世代相承的巨額財富將進一步加劇不公平的競爭”。他不給孩子更多的錢是為了讓不同家庭的孩子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
其實,中國并不缺保爾森、巴菲特一類懂得愛孩子的人,七十一年前魯迅臨去世之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后來居上”,做得比父親還好。但他同時又寫下了這樣的遺囑:“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shù)家。”魯迅對中國的社會總是那么的冷靜客觀,對他的后代也是這么的冷靜實際。他的兒子沒有去當空頭的這個家那個家,到了他的孫子也在做他實實在在的“小事”。周令飛在臺北賣爆米花是他岳父生意失敗之后,為了生計的一種求生之道,其實當時的臺灣當局曾多次想利用他爺爺這個背景讓他出來做事,但他拒絕了。
把兩種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放在一起比較,我們知道了什么叫“天壤之別”。
【原載2007年3月1日《羊城晚報·花地》】
插圖/李潤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