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復興正在被誤解
用“崛起”來描述國家發(fā)展,本質(zhì)上是一個西方概念?,F(xiàn)代西方強國,不是在帝國的廢墟上重新站起,就是發(fā)端于對新大陸的開拓。而今天中國的成就不是憑空而來,它有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根基。今天中國的發(fā)展,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復興”而不是“崛起”。
“復興”的本意是再現(xiàn)強盛,中國復興指的當然是新中國再次走向繁榮富強。然而,這不應被簡單地理解為中國將“回歸”過去。當中國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時,我們是面向未來的,指的是當代中國將在國際準則和全球化的新形勢下開辟出一條新的發(fā)展道路。
然而,現(xiàn)在有一種危險——中國復興正在被外界誤解。不少西方學者在追問,當前的東亞是否又回到了以中國為中心的體系。
近年來,西方關于中國與亞洲秩序的研究突然多了起來。一些國外學者,時不時以“新中華帝國”這樣的題目著書立說,用簡單化的、甚至是錯誤的歷史比較來提醒人們:今天的中國與古代中國是何其相似,中國的復興正在使東亞政治秩序回歸過去。
“歷史民族主義”的最大害處,在于它會引發(fā)周邊國家的恐懼。我們一些人津津樂道于古代中國的強盛,陶醉于日本遣使來華“取經(jīng)”或明朝時東南亞各國向中華皇帝進貢這樣的往事。殊不知,從這樣的角度向周邊國家講述“中國復興”,則對他們不僅是一種感情上的傷害,更易造成心理上的震撼和不安。
從這個意義上講,大談“中華文明圈”或“中華經(jīng)濟圈”的興起極易被誤解,一些西方人士正是借著“中華圈”的興起來鼓吹“中國威脅論”的。在當前國內(nèi)“文化復興”升溫的情況下,認識到這一點尤為重要。不加修飾地就把日本、韓國或東南亞劃到“中華文明圈”之中,很容易給人中國要向這些國家施加影響,使其聚攏在中國周圍的印象。
對中國的看法內(nèi)外不一
中國更大的挑戰(zhàn)是,中國對其自身的觀感,與別國對中國的觀感不一致。
過去30年里,中國變化得比歷史上任何國家都快。經(jīng)濟增長使數(shù)億人擺脫貧困,并重塑了國家的文化和政治環(huán)境。新一代的中國人樂觀、勤奮、現(xiàn)實。中國政府在尖端科技上的雄心與腐敗現(xiàn)象之間,使得中國難以向外界投射一個始終如一的形象。
中國人認為自己可靠、開放和值得信任,而外國人卻認為中國不可親近。外界對中國的正面看法,往往與中國經(jīng)濟增長所帶來的賺錢良機聯(lián)系在一起。除了專家,普通外國人對中國改革所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幾乎一無所知。
中國人發(fā)現(xiàn)自己也在經(jīng)歷前所未有的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價值觀處于變革、城市化和發(fā)展的壓力之下:離婚率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城市里的新移民努力改善經(jīng)濟和文化生活;在城市的摩天大樓里,新一代企業(yè)家正加緊本土技術研發(fā);朝氣蓬勃的中國當代文化魅力非凡,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愛好者。
對中國和世界來說,“真實的中國”與“想象的中國”之間的落差將帶來危險。倘若中國視自身為地球上最可信賴的國家,而世界其他國家的看法恰恰與此相反,那么預測今后將發(fā)生重大而危險的誤解,不是什么難事。
如何使世界看到真實的中國
一些中國學者認為,“如果變得強大,我們就會被人喜歡”。這種看法過分簡單,強大的實力和良好的國家形象未必彼此相隨。強大而到處遭人憎惡的美國就是例證。
如何使世界看到真實的中國,不用遭遇將中國與蘇聯(lián)或德意志帝國作簡單而危險的類比之累?2008年奧運會是一次良機,通過它可以向世界展示一個現(xiàn)代、進步的中國。但是,一個賽事不足以使中國的形象煥然一新。
向外界傳遞信息不是易事。部分原因在于,中國向世界說話的方式大多還是舊的過去,而不是富有前途的現(xiàn)在。例如,英語頻道CCTV9,當初開設的初衷在于向世界投射更“準確”的中國觀。但它的畫面總是充斥著老一套的宣傳節(jié)目,不能反映這個國家新的活力。
“孔子學院”是個不錯的主意,但應較少講授圣人之言,而是注重后起的中國藝術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充滿活力的創(chuàng)新。世界知道中國是文明古國,但這無助于人們理解當代中國。
講述一個“嶄新的”中國,將堅持不懈地創(chuàng)造視為中國形象的核心,可以動搖聽者心中根深蒂固的看法,有助于解決看待“中央王國”時產(chǎn)生的中外分歧。
然而,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的國家的看法,強化了一個事實:沒有人知道20年后的中國會是什么樣。中國或許是當前世界秩序中最有活力的環(huán)節(jié),而這正是許多人眼里中國的最令人恐懼之處。改變這種印象,可能是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
綜合《青年參考》《環(huán)球時報》整理
推薦/宋春華 編輯/李小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