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看來的求愛信
1939年12月,延安的冬天分外寒冷。這天,魯迅藝術(shù)學院的學生蘇菲患了感冒病,渾身發(fā)燒。同窯洞的戰(zhàn)友們勸她趕緊去找馬博士。
她們說的馬博士就是馬海德。這個出生于美國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的醫(yī)學高材生,在來中國之前就取得了醫(yī)學博士學位。1933年,他不遠萬里來到上海從事醫(yī)療工作,1936年,經(jīng)宋慶齡介紹來到延安。他不僅醫(yī)術(shù)精湛,而且性格開朗,說話非常幽默,毛主席和老百姓都喜歡找他看病,人們稱他為“萬能博士”。
蘇菲按照戰(zhàn)友們的指點,在楊家?guī)X找到了馬海德住的窯洞。她輕輕地敲敲門。門開了,站在她面前的胡子滿腮的馬海德一臉驚訝。
蘇菲的臉被風吹得紅撲撲的,一雙大眼睛清澈明亮,再加上燦爛的笑容,簡直就像一個從天而降的天使。馬海德完全被這突如其來的美麗鎮(zhèn)住了。但是西方人熱情豁達的天性,使他馬上恢復了常態(tài),開始了工作。馬海德給蘇菲作了診斷,開了藥,并專門給她配了治鼻炎的藥水。他將一瓶粉紅色和一瓶淺綠色的藥水交給蘇菲:“你先用這兩瓶,過兩天我再給你捎藥過去?!?/p>
第三天,蘇菲真的收到了馬海德托別人帶來的藥,而且還有一封信。蘇菲打開一看,一紅一綠的兩張彩紙上歪歪扭扭地寫著:“我衷心希望你早日恢復健康,恢復那天使般的美麗。我看到了你的微笑,就看到了世界上最美妙的東西。你是那么強烈地吸引著我,美麗的蘇菲姑娘,你能接受我誠摯的愛嗎?”
蘇菲的臉一下子就紅了,她趕緊把信塞進衣服兜里,心也跳得更快了:“馬海德這是在向我求愛嗎?這個老外怎么會喜歡上我?”平靜了一會兒,蘇菲禁不住把信拿出來又看了一遍,整個人沉浸在幸福之中。
聯(lián)歡會變成了催化劑
轉(zhuǎn)眼到了1940年除夕,由于是傳統(tǒng)節(jié)日,所以聯(lián)歡會是必不可少的。整個禮堂里充滿了喜慶氣氛,作為聯(lián)歡會上惟一的一位國際友人,馬海德成了焦點,而他表演的節(jié)目更是把聯(lián)歡會推向了高潮。他腳穿高底靴,身著京劇裝,畫著一張大花臉,在臺上扭來扭去,唱著誰也聽不懂的調(diào)子,連坐在臺下的毛主席等中央領(lǐng)導都被逗得前仰后合。
聯(lián)歡會結(jié)束后,蘇菲回到窯洞,可她怎么也睡不著,腦子里全是馬海德逗人的模樣。蘇菲的心已經(jīng)接受了馬海德。
想到自己還沒有回復馬海德的求愛信,蘇菲就寫了一封蘊含羞澀而又有所表示的信托人捎去。馬海德看了蘇菲的信,興奮得不得了。他把信看了又看,哼著曲子又給蘇菲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約好見面時間。
隨著見面次數(shù)的增多,他們之間的相互了解越來越深刻。蘇菲雖然年輕,但人生之路并不平坦。蘇菲原叫周素珍,出生于舟山定海縣一個經(jīng)營造船業(yè)的巨富之家,為了逃避包辦婚姻而走上了革命道路。同樣,馬海德那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經(jīng)歷也強烈地吸引著蘇菲。蘇菲崇敬馬海德的偉大國際主義精神,而馬海德對蘇菲甘愿拋棄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投身民族解放事業(yè)的舉動也深表感動。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讓兩顆年輕的心貼得更緊了。
延河畔上定情緣
春節(jié)后不久的一天晚上,臨近子時,與蘇菲同住一孔窯洞的李大姐突然呻吟起來,看樣子她要臨產(chǎn)了。同屋的年輕女戰(zhàn)士都慌了手腳,李大姐讓她們?nèi)フ荫R博士。蘇菲趕緊和好友林蘭拿上手電筒去找馬海德。
有馬博士在,李大姐順利分娩。蘇菲打來了一盆熱水,讓馬海德洗手:“馬博士,太感謝你了,趕緊回去休息吧。”
馬海德卻說:“不啦,天快亮了,我們出去散散步好嗎?”蘇菲順從地點了點頭。晨光熹微,大地籠罩在乳白色的薄霧之中。蘇菲和馬海德并肩徜徉在延河畔,細聲地傾心交談。突然,馬海德拉住了蘇菲的手,第一次親吻了自己心儀的姑娘:“蘇菲,你同意和我結(jié)婚嗎?”蘇菲嫣然含笑,羞澀地點點頭:“同意?!瘪R海德激動地緊緊抱住蘇菲,說道:“我真是太幸福了……”在延河邊溫暖的陽光下,他們忘記了一切,沉浸在幸福之中。
這天清晨7點鐘,馬海德便騎著馬趕到王家坪。他跳下馬直接沖進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窯洞,高聲喊道:“王主任,我要結(jié)婚了!”
剛洗完臉的王稼祥被他嚇了一跳,吃驚地問:“你和誰結(jié)婚啊?”當王稼祥聽了馬海德的講述后,高興地說:“蘇菲可是延安出名的美人,這么漂亮的姑娘,馬博士是怎么追到手的?”
馬海德得意而又詼諧地回答:“是抗戰(zhàn)幫我追到她的!”王稼祥一聽便會意地笑起來。
“我相信馬海德”
這對異國情侶相戀于延河邊,愛得熱烈又瘋狂。每次散步回來,馬海德總要按西方習俗與蘇菲吻別。剛開始,女同學們都不好意思看,瞄見他們的身影,就趕快躲開。慢慢地,見過幾次后她們也就不覺得難為情了,而且也從遠處感受到了兩人之間的那份甜蜜與幸福,心里暗自羨慕。這段被馬海德夸耀為“中美合作的早期成果”的浪漫愛情,在最初也受到了少數(shù)同志的不解與懷疑。蘇菲的三個親密朋友便是如此。
蘇菲在投奔延安的路上先后結(jié)識了田夫、楊烈和徐大姐三位好朋友,四個好友訂了一個協(xié)議:好好革命,誰也不準先結(jié)婚。到延安后,蘇菲進入魯迅藝術(shù)學院,其他三人上了女子大學。
蘇菲和馬海德要結(jié)婚的消息傳到田夫那兒,田夫生氣了。她倒不是因為蘇菲違反了協(xié)議而生氣,而是覺得她不能和一個外國人結(jié)合。楊烈和徐大姐也都贊成田夫的觀點。為了能讓蘇菲回心轉(zhuǎn)意,她們故意不理她。有的同志勸蘇菲:“嫁給一個外國人可靠嗎?他家里有沒有老婆、孩子?咱們根本不知道。再說了,以后他要是回國了扔下你一個人怎么辦?”面對好友們的善意相勸,蘇菲始終只有一句話:“我相信馬海德?!?/p>
1940年3月初的一天,蘇菲與馬海德在延安結(jié)婚了。雖然蘇菲的三個好朋友都沒有來參加婚禮,可她并不怪她們。蘇菲說:“不理解不是判斷是非的標準。我認定我們的愛情是純潔的,是經(jīng)得起考驗的,我決不向輿論低頭??傆幸惶?,她們會理解我的?!?/p>
蘇菲說的沒錯,他們兩人的愛情向眾人證明了一切。漸漸地,人們對他們的結(jié)合沒有了偏見,蘇菲和朋友們也言歸于好了。
1988年10月,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衛(wèi)生部顧問馬海德在與蘇菲共享近半個世紀的美好姻緣后,無比眷戀地永別了蘇菲,享年78歲。去世前,馬海德拿出10萬美金,設(shè)立了中國防止麻風病基金會。馬海德去世后,蘇菲又把他留給自己的4萬美元捐給了基金會。因為她和丈夫有著一個共同的心愿:要在中國的土地上“消滅麻風”。
( 責編 曲 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