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通過文字,將音樂生動、形象地記錄了下來,有以聲寫聲、以形寫聲和以效果寫聲這樣三種。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描寫聲、形、效果的文字,真切地感受到古人所描繪的優(yōu)美的音樂。
【關鍵詞】古典詩歌;音樂描寫;聲;形;效果
音樂,這一美妙的王國,充滿著奇情幻想。它有著一種不可擺脫的魅力。古人聽了一曲好的音樂之后,會有“繞梁三日”之感。
正因為音樂具有這樣大的藝術力量和美感作用,所以人們都想把它珍存下來。今天,我們通過錄音機能夠把音樂準確地記錄在磁帶上,并隨時可以把它再現(xiàn)出來;古代,雖然缺少錄音技術,但古人運用文字,同樣可以把它生動地記錄在自己的詩文里,日后打開書卷,樂聲就如在耳。因此,我們閱讀這些作品,好像聽到了千年古樂的現(xiàn)場實況,觀賞到了古代音苑的美麗風光,從而分享到了當年聽眾的無窮樂趣。那么古人又是如何把音樂描寫的如此繪聲繪色的呢?
以聲寫聲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庇谩班朽小焙汀扒星小眱蓚€疊詞摹聲,形象的寫出大弦與小弦各自獨特的樂聲,而后又用“如急雨”、“如私語”、“如鶯語”、“如裂帛”,又有“銀瓶乍破”、“鐵騎突出刀槍鳴”,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使它形象化,真切的表現(xiàn)出琵琶所獨有的起伏跌宕、變化多端、輕快悠遠的音樂特點。
李賀在描寫箜篌時寫道“昆山玉碎鳳凰叫”,那箜篌,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聲震林木,響遏行云。這是典型的以聲寫聲,著重表現(xiàn)樂聲的起伏多變。
的確,唐代是個“琵琶起舞換新聲”的時代,但在漢魏六朝人們還多喜歡彈琴鼓瑟,也就不免有了“冷冷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劉長卿《聽彈琴》)的古調。讀過此句,你是否有水流石上,風來松下的幽清肅穆之感。正是這水流石上的清越之聲和風來松下的凄清之聲描寫出了高雅平和的超妙之音。
李頎有三首涉及音樂的詩,其中一首《聽安萬善吹觱篥歌》,詩中有這樣幾句“枯桑老柏寒颼颼,九雛鳴鳳亂啾啾。龍吟虎嘯一時發(fā),萬籟百泉相與秋”,說那觱篥之聲,有的如寒風吹樹,颼颼作聲;樹中又分闊葉落葉的枯桑,細葉常綠的老柏,其聲自有區(qū)別;有的如鳳生九子,各發(fā)雛音,有的如龍吟,有的如虎嘯,有的還如百道飛泉和秋天的各種聲響交織在一起。相信通過這一系列的聲音描寫,你一定能夠感受得到觱篥之聲的雄渾、悲壯、闊達而又變化多樣。
其實,李頎的這幾句詩,不僅以聲寫聲,給讀者以聽覺形象,同時也是以形寫聲,給讀者以視覺形象。
以形寫聲
且先不說李頎這《聽安萬善吹觱篥歌》的以形寫聲,我們再來看他的另一首音樂詩《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弄房給事》?!翱丈桨嬴B散還合,萬里浮云陰且晴”,琴聲忽縱忽收時,就像空廓的山間,群鳥散而復聚。曲調低沉時,就像浮云蔽天;清朗時,又象云開日出。以鳥和云的形態(tài)變化生動的烘托出那凄惻動聽的胡笳聲。
胡笳應屬邊塞樂器,讓我們來看一下當時中原的吹奏樂器――笙,又會發(fā)出什么樣的聲音。
郎士元在《聽鄰家吹笙》中有句寫道“風吹聲如隔彩霞”,彩霞,大家一定都見過,想那彩霞長虹飲澗般橫跨蒼穹,而音樂則自彩霞上而來,設想這奏樂的環(huán)境,怎能不讓人聯(lián)想到笙樂的明麗新鮮?末句“疑有碧桃千樹花”更妙,這里的碧桃是天上的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華,竟至千樹之多,是何等絢麗的景象!它意味著那奇妙的,非人世間的音樂,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間的靈境。這種形象怎能不讓人想起那笙的明媚、熱烈、歡快!
古人不僅描寫吹奏樂器采用以形寫聲的手法,描寫撥弦樂器也有不少用此手法。
柳中庸在《聽箏》中寫道:“似逐春風知柳態(tài),如隨啼鳥識花情?!惫~聲象柳條拂著春風,絮絮話別;又象杜鵑鳥繞著落花,啁啁啼血。詩人巧妙地把弦上發(fā)出的樂聲,同大自然的景物融為一體,頓時悲怨的樂聲,轉化為鮮明的形象。那柳條搖蕩、柳絮追逐、落英繽紛,杜鵑繞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現(xiàn)于我們的眼前;春風、楊柳、花鳥,情懷畢露,更渲染出琴聲的感傷。
同樣是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表現(xiàn)音樂,韓愈在《聽穎師彈琴》中描寫的“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風揚”,仿佛是天朗氣清,風和日麗,遠處浮動著幾片白云,近處搖曳著幾絲柳絮,它們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于捉摸,卻逗人情思。如此以來,琴聲所展示的意境便高遠闊大,使人有極目遙天悠悠不盡之感。
以形寫聲可以收到形神兼?zhèn)渲睿孕Ч麑懧?,更能喚起讀者無盡的想象,讓人有身處其中的感覺。
以效果寫聲
在《琵琶行》中我們已經(jīng)欣賞了“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用環(huán)境描寫作側面襯托,給讀者留下涵詠回味的廣闊空間的寫法。而李白的《聽蜀僧濬彈琴》中描寫琴聲說“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詩人聽完蜀僧彈琴,舉目四望,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青山已罩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疊疊,布滿天空。時間過得真快??!就是這種因聽音樂而忘記時間所達到的效果,表現(xiàn)了彈琴者的琴技高超。
同樣是寫琴,韓愈更是妙筆。在《聽穎師彈琴》中末二句寫道“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冰炭原不可同爐,但穎師的琴聲一會兒把人引入歡樂的天堂,一會兒又把人擲入悲苦的地獄,就好比同時把冰炭投入聽者的胸中,使人經(jīng)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劇烈波動。進一步以冰炭同爐的效果渲染穎師琴技高超。
琴聲有如此效果,與琴形影不離的瑟又是什么樣呢?
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中有“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的詩句。傾聽妙曲,想見伊人,但當從那如癡如醉般的瑟的樂聲中走出,卻發(fā)現(xiàn),一江如帶,數(shù)峰似染,景色如此恬靜,給人留下悠悠的思戀。正是這種陶醉幾近忘我的效果渲染出瑟聲的迷離、奇美和神妙。這與蘇軾“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shù)峰青”的所描寫的箏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瑟聲應是哀婉的、悲凄的,正如那《歸雁》(錢起)中“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一樣,說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凄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以此來寫瑟聲的哀怨,不堪忍受。
詩中以效果寫音樂關鍵在作者的想象力,而想象最奇特的要屬李賀了。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都在寫音響效果,以此來表現(xiàn)彈箜篌者技藝的高超,用筆更是不俗: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他先寫近處,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甚至連天帝和當時的皇帝都被這箜篌聲所驚動;樂聲傳到天上,正在補天的女媧聽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自己的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瀉;那美妙絕倫的樂聲又傳入神山,令神嫗也為之感動不已;樂聲感物至深,致使本來就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的老魚和瘦蛟現(xiàn)在也竟伴著音樂的旋律騰躍起舞;甚至成天伐桂,勞累不堪的吳剛倚著桂樹,久久地立在那兒,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憑深夜的露水不停地灑落在身上,把毛都浸濕了,也不肯離去。奇特的想象,鮮明的形象,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正是這對于樂聲效果的摹繪,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詩人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思融為一體,構成可以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
不論是以聲寫聲、以形寫聲還是以效果寫聲,古人都用他們獨特的筆法給后人留下了一首首美妙絕倫的詩詞之中的樂曲,有空時,不妨靜下心來,仔細品讀,詩的空靈,樂的絕美,這真會使人的靈魂都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