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間的對話過程。其教學不能靠灌輸和機械訓練來實現(xiàn),應充分調(diào)動學生這一主體的積極性。要達到這一要求,閱讀教學中的“三趣”——理趣、情趣、諧趣要引起重視?!叭ぁ彼非蟮氖墙o予學生一個輕松愉快的閱讀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注重三趣,必定能提高學習效率。
【關(guān)鍵詞】閱讀;教學;三趣
新課程改革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樣的閱讀教學就不能靠灌輸和機械訓練來實現(xiàn)。學生必須成為閱讀的主體。
在閱讀教學中,提倡多重對話,且必須以“學生與作者(文本)對話”為主體,才能改變學生的被動地學習的地位。但在現(xiàn)實的教學中,學生和所學的知識之間存在一種“敵對狀態(tài)”,學生是在缺少內(nèi)在動力和學習興趣,迫于教師的命令、家長的壓力的情況下,被動地完成對知識的“占領(lǐng)”。學習于學生而言成為一種苦事,毫無樂趣可言。那么,如何解決這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呢?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都應注重“三趣”——理趣、情趣、諧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精神狀態(tài)下學習,以期達到教學的目的。
一、理趣
很多學生都喜歡名言警句,一些學生在筆記本上常常記滿了類似的東西。因此教師稍加引導,學生就會迅速有所體悟,深深地為課文中的理趣所吸引,人書分裂的“敵對狀態(tài)”便蕩然無存了。
以《記念劉和珍君》為例,如果同學們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理趣,那么就可以找到理解、分析和欣賞這篇課文的契機??上日x一些警句抄在黑板上: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
這些哲理性很強的警句很值得品味,深深打動學生。我請了幾個學生對這些警句做了一些分析發(fā)揮,挖掘其理性的內(nèi)涵,然后進行歸結(jié):“真的猛士”就是真的革命者的意思,魯迅之意不是指被執(zhí)政府殺害的四十多個青年?!皯K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是指反動政府兇殺這種黑暗的事實。故這句話就是說,真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視這樣黑暗的現(xiàn)實的?!俺聊 笨梢杂袃煞N沉默,一是暴風雨(革命)前的沉默,一是走向滅亡的沉默。接著導入課文:“同學們是否知道這些警句出自何處?”從而把學生引向課文,要求他們認真閱讀,劃出富有哲理性的語句,加以理解體會,并進而分析全文。通過后來的幾次類似的教學嘗試,發(fā)現(xiàn)其效果非常理想。
二、情趣
情趣,即情調(diào)趣味。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挖掘情趣美,在詩歌、散文的教學中尤為重要。我們在教學中常常發(fā)現(xiàn),一些意境很美的文章,學生讀之卻索然無味。究其原因是學生未能充分感受,體味到文中的情趣,不能將自己融入那特有的感情氛圍中,自然就能領(lǐng)悟到文章之美。但是如果教師在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情趣后,學生就會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覺。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文章的優(yōu)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中蘊含了作者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在講授到“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浮”字的表達效果時,首先激發(fā)學生想像、聯(lián)想。一位學生認為這個字用得不對,因為霧不能從水底浮出來;另一學生認為“青霧”也有問題,應該是“清霧”或“輕霧”。在討論中,有一學生說:“我們家鄉(xiāng)沒有池塘,但是有稻田,每天清晨、晚上,都會有一層白霧貼著稻田飄在那里,要過很久,才會慢慢彌漫開。我覺得這里用‘浮’字最形象不過了。且抒情散文應重在情的朦朧,這里用‘浮’又親切又柔和。而‘青霧’是因為霧很薄,所以是透明的,當時荷塘滿是綠色的荷葉,所以霧也像是有了青色?!笨梢钥闯鰧W生的鑒賞態(tài)度是十分主動、積極的,通過感受形象、品味語言,對作品的意境美有了自己的體驗和思考,學生成了閱讀的主體。
三、諧趣
卓別林、趙本山、陳佩斯等喜劇演員的表演,讓我們在詼諧幽默的語言和動作中捧腹大笑,進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有趣好笑的事總是容易記住的,毋須任何意識上的強迫命令。而知識本身就常常充滿了諧趣,它能使人驚訝、意外,進而又讓人會心、莞爾一笑。如在講讀錢鐘書的《讀〈伊索寓言〉》中的“螞蟻和促織的故事”:一到冬天,螞蟻出來曬米粒,促織餓得半死,向螞蟻借糧,螞蟻說:“在夏天唱歌作樂的是你,到現(xiàn)在挨餓,活該!”這個故事應該有下文。據(jù)柏拉圖《對話篇·菲得洛斯》說,促織進化,變成詩人。照此推論,坐看詩人窮餓,不肯借錢的人,前身無疑是螞蟻了。促織餓死了本身就做螞蟻的糧食;同樣生前養(yǎng)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寫回憶、懷念文字的親戚朋友,寫研究論文的批評家和學者。
讓學生體味作者活潑有趣、幽默機智的語言,進而領(lǐng)悟作者批判現(xiàn)實社會不合理的現(xiàn)象。對比作家生前死后,一大批文人始而冷落他,繼而擁聚,寄生在他身上,前倨后恭,厚顏無恥。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聯(lián)想,曹雪芹、蒲松齡等何嘗不是如此呢?德國著名演說家海因·雷曼麥說過:“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shù)靥岢龈転槿私邮??!睍r下流行的“易中天品三國”更是一個明顯的佐證。
可見諧趣教學能把原本嚴肅的內(nèi)容說得含蓄幽默,妙趣橫生,同時發(fā)人深思,令人回味,能使學生在發(fā)笑的同時領(lǐng)悟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哲理。從而消除教與學、學生與文本的對立,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