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以前,我收到朋友發(fā)來的一封郵件,標題是“一張會動的圖畫”。打開一看,這幅畫果然名符其實,不停地在眼前晃動,直晃得人頭暈眼花。對于非專業(yè)的朋友來說,這或許是非常稀奇的,但對于我們從事專業(yè)的人來說,這里面并沒有什么復雜的作法,只是同一種圖形在固定的網格上作規(guī)律性的旋轉,由于人的視錯覺而產生晃動的效果。用所謂專業(yè)術語來說,這也可以說是一幅平面構成作品。由此,我想到了我從事多年的構成教學工作。
所謂的“三大構成”,即“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是每一位學習藝術設計的學生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對學生的成長來說也是最關鍵的課程之一。多年以來,從事這方面教學研究工作的前輩、同僚們早已多有文章論述,再寫此類文章似有多余重復之嫌。但本人認為,既然構成課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基礎課程,只要對它的研究沒有到完善的程度,任何新的研究和思考都是有意義的,尤其是對我們這個現(xiàn)代藝術教育還十分落后和薄弱的國家來說,強調基礎課程的建設應該是大學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本人在從事構成基礎教學的過程中,對如何上構成課,尤其是立體構成課有一些心得,在此提出,愿與各位探討。
什么是構成?為什么要學習構成?應該怎樣學習構成?這是我每次開始構成課程之前首先問學生的問題。對這些問題,我的思考是:
首先,構成課是一門不折不扣的專業(yè)基礎課程。
如何來理解這里所說的基礎呢?小學生在田字格里學寫字,這是基礎;工人為新大樓挖地基,這也是基礎。打基礎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就像是在田字格里探索字的結構規(guī)律;基礎往往也不能立竿見影,讓學習者有多少成就感,就像是為大樓挖地基,沒有人會在大樓蓋好后想起當年挖的坑。但是很顯然,有了田字格,小學生才能掌握字的筆劃結構基本規(guī)律,才能在長大以后寫出一手流利的個性化的字;有了牢固的地基,大樓才能高高聳起。
我認為,“構成”這門課程研究的是組成客觀形態(tài)的基本要素的視覺特性,以及它們變化和組合的基本規(guī)律和特征。通過這樣的研究,我們能夠比較深入地認識藝術造型的基本原理,為今后從事設計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對于即將開始學習構成課的同學來說,我希望他們要首先明確以下幾點認識:
1. 構成不等于設計。很簡單,你才剛剛邁向設計的門檻,門還沒有入,怎么談得上設計。
2. 構成課要與形態(tài)打交道,但做構成不是玩造型。構成是基礎,是田字格,要想跑,先得學會爬和走。
3. 構成甚至不等于美的造型。做構成練習不是在比美。美的形態(tài)是如何形成的,美的規(guī)律是什么,這些正是我們要在構成學習中去逐步摸索和總結的。
現(xiàn)在學習設計的學生基本上在入學前對藝術特別是藝術的規(guī)律都沒有什么認識,再加上也很少受過良好的藝術熏陶,對藝術規(guī)律等方面的認識幾乎可以說是零。要將這樣的學生培養(yǎng)成能夠較好地從事藝術活動的專門人才,必須要施以特別的訓練。我不主張那種由著學生自由發(fā)揮的教學方法,那種方法美其名曰開發(fā)學生潛能,實際上學生上完課后什么也留不下。很顯然,本來就沒有什么積累(基礎),你讓他發(fā)揮什么呢?我對學生說,像這樣做出來的東西,十年前他們就能做,十年后他們還是只能做同樣的東西。
那么,構成課究竟應該怎么上,什么東西是對學生有幫助的呢?
我認為,對藝術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感受和認識是構成課最主要解決的問題。這是我的第二點思考。
再舉個平面構成的例子。有一個著名的平面圖形,它完全是由直角三角形組成的,這些三角形不僅形狀、色彩、大小完全一樣,就連排列的方向、間距也完全一樣,形容起來是可謂單調至極,我想不會有幾個學生會主動去做這樣的作業(yè)。可實際上,當注意去看它時,就會發(fā)現(xiàn)它并不像想象的那樣單調,這些小三角形好像在閃爍,其中有些三角形好像比其他三角形看上去要黑一些,可當你眨眨眼再看,剛才黑的三角形好像又變亮了。你還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的東西。這些體會是在做這個構成之前預想不到的。做了這個練習,結果發(fā)現(xiàn)許多從未想到的東西,從中獲得愉快的感受、美的感受。如果能加以總結,就能得到關于直角三角形排列所形成視覺特征的規(guī)律。如果能進一步去思考,比如說三角形間距拉開一些(0.5倍、1倍、2倍)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如果三角形的方向改變;如果將直角三角形換成等邊三角形,或是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如果它們不是平面的,而是有一定的高度,那又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如果能這樣想,并且做出來加以體會,就會認識更多的視覺規(guī)律,從而逐漸培養(yǎng)藝術創(chuàng)造力。而這正是構成基礎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這些感受說起來很容易,聽起來也不錯,但真正要去做的時候,在做的過程中可能就會覺得比較枯燥乏味,做出來的東西在外人看來可能會不屑一顧,但如果你明白通過這樣的工作能得到什么,那就努力去做。
在我的立體構成課上,第一個作業(yè)是桿件的構成練習。我發(fā)給每個同學一張紙條,上面明白無誤地寫明每個同學要做什么。比如對甲同學,要求做正方形截面桿件,截面寬1厘米,桿件高10厘米,6×6共36根,間距1厘米,頂端封口,用白色卡紙制作,所有構件均垂直豎立,完成于15×15厘米純白色底座中央部位;對乙同學,也要求做正方形截面桿件,所有條件要求與甲同學相同,除了要求桿件頂端不封口;對丙學生,要求他用金屬質感材質制作;對丁學生,則要求他用單色肥皂制作,如此等等。給每位同學的要求都有所變化:間距、表面材質、桿件粗細、桿件高矮各不相同,當然還有桿件截面形狀的不同。我還會特別留一組同學讓他們自由發(fā)揮。剛拿到這樣的作業(yè),除了自由發(fā)揮的同學外,絕大部分同學都腦子發(fā)暈,嘴上不說,心里都在想這個老師有問題,這純粹是一件體力勞動,有什么意義?
下一次課,當同學們將做好的作業(yè)拿來時,我一件一件地比較給他們看,他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原來,想起來都一樣感受的作業(yè)之間竟然存在那么大的差別:甲學生和乙學生的作業(yè)想起來差不多,但在光線作用下實際感受卻大不相同,尤其是在逆光時,甲同學有封口的桿件群在光線下,封口面被照得特別亮,似乎脫離了桿件主體而成為獨立的表現(xiàn)要素。同樣是有封口(相當于實心),甲、丙、丁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金屬有反光效果,所以在光線下,相互反射,而失去了陰影,體量感淡弱了。而肥皂做的桿件看起來像是一組熒光燈,好像有發(fā)光的效果。
為什么原本覺得都差不多的桿件,一旦做出來擺在一起,就會產生那么大的差異呢?更重要的是,為什么這之間的差別一開始就想不到呢?同學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原先那種抱怨的心態(tài)一下子就被求知、探索的熱情所取代,也使后面的課程變得有意義起來。補充一下,那一組自由發(fā)揮的同學做出來的東西,幾乎都是“火箭式”或“波浪式”,連他們自己都覺得無聊。表面看起來很花哨的東西,往往實質什么也沒有,看一眼就夠了。
通過這樣一個練習以及隨之而來的其他練習,我想讓同學們了解,每一種材料、每一種構件都有其特別的性格和表現(xiàn)規(guī)律,只有加以充分的研究和認識,才能最終駕馭它,才能最終運用自如地表現(xiàn)自己的意志。在這種時候,我常常想起美國建筑家路易·康的一句話,他在用磚材作設計時說:“我問磚頭喜歡什么樣子,磚頭說,我喜歡拱?!痹谒磥?,磚是活的,有它自己的個性,只有了解了它,才能夠駕馭它,才能夠創(chuàng)作出真正有價值的藝術作品。
那么,如何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評價呢?這是我的第三點思考。
傳統(tǒng)的設計課評分往往采用由任課教師打分的辦法,而且都是在課后進行,我認為這不是最恰當的方式。學生作業(yè)的結果不是目的,作業(yè)成績同樣不能作為課程教學的終點。我把評分納入整個教學程序中去,使它成為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一部分。我的做法是將課程的總成績分解到每一個小課題中,每個課題10分,以課題總量求取平均分。每個課題的分數評定權由教師轉移到同學自己手中。評判構成作業(yè)的得失,是一件主觀性很強的事情,結論不應由教師包辦,學習設計的大學生在經過適當引導之后完全具有辨別好壞是非的能力。
在每次作業(yè)完成之后,我都要求每一個同學走上講臺,將自己的作業(yè)以及在做作業(yè)過程中的心得體會介紹給全體同學,并要求其他同學認真地觀察和思考他人的作業(yè)。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其中之一在于使同學在完成一個課題作業(yè)時能有更大的收獲。畢竟一個人一次課只能完成一個作業(yè),只能發(fā)現(xiàn)和了解形態(tài)構成某一方面的特點,而將全班幾十位同學的收獲加在一起,其價值不言而喻。第二個目的是讓同學通過現(xiàn)場講解,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初步總結,并在講解中鍛煉膽量和語言組織能力,這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日后在工作崗位中自如大方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在每一位同學介紹作業(yè)之后,我會對其進行適當的點評,或者指出作業(yè)中暴露的問題,或者及時肯定同學的成功之處,或者舉一反三啟發(fā)思路。當然,我的見解僅供他們參考。
在分數評判時,我的做法是,讓每個同學根據已經進行過的同學自評和教師點評情況,獨立自主地投票給他們所認為最有意思、最有價值、最有收獲而不一定是最好看的作業(yè)。在投票評分過程中,我要求每一個同學都要將他投票的理由告訴給其他同學,并且還要對其他作品進行評價,發(fā)現(xiàn)其優(yōu)點,找出其缺點,并思考完善每一件作品的方法。這樣做,仍然是著眼于讓同學主動地研究和了解形態(tài)構成的基本規(guī)律,開拓眼界,并鍛煉思維和口才。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會就其中某些問題與同學進行交流,了解學習過程中的思想動態(tài),為進一步搞好教學打下良好基礎。最后,計數每件作業(yè)所得票數,作為本次作業(yè)成績。在作業(yè)總結之后,我要求每位同學將作業(yè)及時陳列出來,使同學們能夠進一步相互借鑒,同時也起到營造整個專業(yè)教學良好氛圍的重要作用。
對于構成課的學習來說,不是一節(jié)課、兩節(jié)課,一周、兩周,一個月、兩個月就能完成的。在我的構成課上,我并不希望灌輸什么知識給學生,我只希望能給同學引個路,可能的話領他們入門,或至少給他們指出大致的前進方向,畢竟路是要靠自己走出來的,對藝術規(guī)律的認識也是要靠自己去體會和領悟的,在這個方面,沒有捷徑。
我對于構成教學的第四點思考是有關教材。
由于藝術領域的特殊性等各種原因,目前國內各院校在本課程的教法上并不統(tǒng)一,有些學校有教材,有些則沒有。但即使是有教材的學校,不同的學校教材選擇往往也不一樣。我的課程沒有使用教材。我認為,構成規(guī)律的認識和學習必須通過同學們大作業(yè)量的自主的研究、發(fā)現(xiàn)和總結來獲取。設計活動是創(chuàng)造性活動,沒有標準答案可言。為了引導大家循序漸進地學習,我將整個課程遵循由簡入繁、由易至難的漸進式安排原則設計成若干個既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lián)的課題,每一節(jié)課完成一個課題。對這些課題,我都作了具體而嚴格的限定。同學們學習立體構成和完成立體構成作業(yè)的目的不在于要取得什么樣的直觀成果,而是要通過學習,主動地發(fā)現(xiàn)和了解形態(tài)構成的基本規(guī)律。這是一個艱難而曲折的過程,必然要走彎路,必然會有錯誤,只有經歷過彎路和錯誤,才會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我會安排若干次講座,講座內容與作業(yè)課題沒有直接關系,但也許能對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構成和設計規(guī)律有一定的幫助。
以上是我在從事立體構成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體會。上這樣的課,對我來說,既是一種挑戰(zhàn),又能感受到無窮樂趣,對自己也是一種提高,所謂“教學相長”是也。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美術系)
責任編輯 陳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