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陽說得好:“‘是人’是‘做人’的前提,一個懂得自己‘是人’的人往往也會懂得別人也‘是人’,他就會尊重別人的權(quán)利和選擇,這是對別人最大的尊重,也是最重要的‘做人’?!爆F(xiàn)在,提倡“以人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人,體現(xiàn)人的價值。而作為“人”本身也要管理好做人的人格成本、境界成本。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做一個追求正直、誠實的人,這也是一種非常自然舒展的生活方式。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婦孺皆知,可偏偏有人提出個怪異的問題:如果砸缸救人的司馬光自己掉進缸里,而身邊又沒有另一個司馬光,那該是怎樣的情形?回答是,也許他救得了別人卻救不了自己,從此中國就再也不會有主編千古名史《資治通鑒》的司馬光了。
這個問題看似怪異,其實一點兒也不怪:中國傳統(tǒng)的對人的教育方式從來都是首先教如何“做人”,而幾乎不言每個人都“是人”,沒有把自己放在人這個主體的顯赫的位置,也不注意對自我的珍視,于是在危難之時自然也就不善于或沒有能力進行自我保護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重視教人如何做人的,比如與之相關(guān)的俗語就多如牛毛:安常處順、逆來順受、唾面自干、夾著尾巴做人、看人臉色行事、得饒人處且饒人,等等。人活著首先不是以自我為主體,甚至不知道自己首先是個人,幾乎是在為別人活著,很看重別人怎么看我,怎么評價我。即使強調(diào)實現(xiàn)自我價值,那往往也是披肝瀝膽、肝腦涂地、視死如歸、粉身碎骨、殺身成仁,將自己置于另一個極端,為了實現(xiàn)某種目的而漠視自己的生命,很少有人喊出“人是世界之軸”(高爾基),“人是一個小宇宙”(圣西門),“人間最高貴的事就是成為人”(黑格爾)這樣肯定自我、尊重自我、敢于大呼“我是人”的振聾發(fā)聵的聲音。
不錯,馬克思是說過,人是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不善于“做人”定不能與社會相融??赏瑫r馬克思也說:“人是能思想的存在物。”假若一個人連自己是不是“有思想的存在物”都不知道,他又如何做得好人呢?
人有沒有“我是人”的理念,表現(xiàn)出的行為是不一樣的?!笆侨恕笔恰白鋈恕钡那疤?,一個懂得自己“是人”的人往往也會懂得別人也“是人”,他就會尊重別人的權(quán)利和選擇,這是對別人最大的尊重,也是最重要的“做人”。
有一種現(xiàn)象也許我們已經(jīng)感受到了,那就是盡管我們一再對人進行“做人”的教育,而有時效果卻十分有限,比如有的人不僅見死不救,反而呼喊跳樓自殺者趕緊往下跳。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許多人并未感受到自己“是人”,如果有這樣一種意識,那么他自然就會有做人的自尊,做人的良知,就會推己及人。從這個角度說,不知“是人”便無法“做人”,也做不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