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捧讀著各自喜愛的書籍并從中學習淵博的文化知識和寶貴的經(jīng)驗時,我們不但明白了事理更豐富了智慧;當我們沉浸在一篇篇美文帶來的靜謐氛圍并從中獲取啟人心智和催人奮起的力量時,我們大概也就有了提筆創(chuàng)作的沖動。所以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彼杂心敲炊辔覀兯熘淖骷叶紡拈喿x開始打開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大門……
尤 今:夢里夢外盡是書
尤今,新加坡女作家。原名譚幼今,生于馬來西亞,1973 年畢業(yè)于南洋大學中文系。曾任圖書管理員、記者、副刊編輯等職。著有短篇小說集《?!?,游記《沙漠里的小白屋》《緣》,新聞特寫集《社會鱗爪》,長篇小說《瑰麗的漩渦》等。作品以婦女題材居多,對勞苦婦女寄予關切和同情。1991年獲第一屆新華文學獎。
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中年,都是由書砌成的。
我誕生于馬來西亞北部一個美麗的小鎮(zhèn)怡保,就在那兒,我度過了我生命里的最初八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我的父親在怡保創(chuàng)辦了一家稱作《迅報》的小報社。這是一段亦歡亦苦的歲月。在經(jīng)濟上,我們捉襟見肘,毫無寬裕;但是,在精神上,我們很富有。父親多年以來從事文化建設的理想,通過他所創(chuàng)辦的報社,作了具體的實現(xiàn)。他和母親,常常在用過簡單的晚膳后,把頭湊在一起,共同策劃報紙的內(nèi)容。我們幾個小孩兒,一知半解地坐在一旁聽,聽不懂便去翻弄父親給我們帶回來的故事書。
…………
他買給我的第一套書是:《成語故事十冊》。我廢寢忘食地看,愈看便愈驚嘆于中國語言的優(yōu)美、精深、凝練、廣博。
我和方塊字,至此正式結緣。一結緣以后,便終生與它糾纏不清。
在文字的掌握上有了基礎后,父親便開始為我買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我小學還沒有畢業(yè),便讀完了《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志異》等大塊頭著作。
上了中學后,我有了固定的零用錢,開始懂得上書局去挑選自己愛讀的書。這時期,我讀了大量的翻譯小說。比如:《傲慢與偏見》《靜靜的頓河》《巴黎圣母院》《父與子》《娜拉》《約翰·克利斯朵夫》《飄》等等,都是一本一本地接著讀的。當時喜歡讀外國的翻譯小說,主要是受作者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書里的時代氣息所吸引。
除此之外,古典詩詞,也愛不釋手,那時記憶好,《唐詩三百首》幾乎全都能背誦得出來。
進了大學,受到校園風氣的影響,我開始大量地閱讀有關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書。硬性的書讀得多,我需要一些軟性的書來加以調(diào)和。就在這個時期,我把閱讀的觸角伸向了臺灣。臺灣浩如煙海的文藝作品,整個地把我淹沒了;這個時期的我,好似驟然闖入了一個百花齊放的園圃里,看到這里也花、那里也花,朵朵嬌艷、朵朵鮮麗;五彩繽紛、香氣撲人,目眩神迷之余,日夜不分地沉醉在內(nèi)了!
讀讀讀,無日或輟、無時或斷。
由于長期以來養(yǎng)成了持續(xù)不斷的閱讀習慣,所以,這些年來,我?guī)缀醪荒芤蝗諢o書。
有人說:不讀書的人,言談無味,面目可憎;然而,對于我來說,言談和面目是不是無味、是不是可憎,都還是其次的問題,最主要的是:倘若不讀書,我的日子,便過得無歡、無趣、無味、無樂。
…………
由于日日夜夜都沐浴在書海里,有時晚上做夢,連夢都沾著書香呢!
我愛書。實在是太愛了,套一句目前最流行的話:
“書,是我最始與最終的唯一。”
我和書彼此相戀,永不相負。
陳 村:讀書啊讀書
陳村,原名楊遺華,上海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走通大渡河》《少男少女,一共七個》《藍旗》等,長篇小說《住讀生》《從前》《鮮花和》等。他的小說一類主要是對親歷的知青生活的描寫,采用“我”作為敘述者,表達對農(nóng)村和農(nóng)民的復雜情感;另一類是對普通人生世事的描摹,在凡人對外物的無助的情境下展現(xiàn)人的自尊與自卑的交織心理,顯露他對人生的憂思。因患強直性脊柱炎而常年彎腰駝背,故以“彎人”自居。
讀書啊讀書。自識了字,便年復一年地讀著。所讀的書95%以上是在床上看完的。這不合用眼衛(wèi)生守則,但合另外的科學。身體靜了,書才讀得下去,讀來才有收益。何況身體放平,腦中血量充沛,大腦才活躍得起來。
讀書就是讀書。若讀的同時想到升官、發(fā)財、中獎、應考,以及什么“顏如玉”的,此書休矣。讀通一本書不是容易的事。小時候覺得十分乏味、惡劣的書,長大或許能愛不釋手。相反,以前曾認為最像樣的書,再讀或許會冷笑數(shù)聲。在書中看出意思和看出沒意思都不容易。讀書不是為了寫作。否則,可讀的書就非常有限了,所寫的東西也非常有限。讀得入了神,書中自有分子向腦中運動,不牽強,不突兀。當然,也可邊讀邊想的,想想作者何以要來這般寫。能作這種觸景生情的思想,也是讀書的樂趣之一。
但最大的樂趣無過于挑剔了。能將一本書讀出破綻來,可算是讀得入門了。小到找出個錯字,大到將一本書都據(jù)理否決了。我曾當過幾天教師,學校不太正規(guī),上課就可以隨意發(fā)揮。邊教課文,邊以小人之心將課文的字詞句段改上一改,自以為得計,心中有了幸福之感。我改過杜甫的詩,他寫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保ā讹嬛邪讼筛琛罚v來都說寫出了李白的神韻。
我想,將末句中的“臣”換作“爺”就更好了。“自稱爺是酒中仙”,那醉意,那神氣,全出來了。既然不滿意別人寫的,那就自己試著寫寫。讀書的遺憾也造就作家。
讀書的困難是借書不易,買書貴而不易,藏書不易。最大的障礙卻是讀著讀著便沒了興致。讀書要是不能越讀越寬廣深入,難免讀沒了興致。沒了興致而硬讀,則苦不堪言矣。恰如臨考的學子,手不釋卷然而怒氣沖沖,考完也就完了。
人是越來越聰明了,發(fā)明了電影、舞會、音樂茶座等。最好的是發(fā)明了電視,有聲有色地將故事演給人們看,而且足不出戶,如唱堂會。據(jù)說在美國,將名著錄進磁帶的做法時興起來了。我是個落伍者,既無舞技又不去茶座,連電視都絕少看。在我看來,冬夜躺在被窩中,捧一冊好書,身下有條電熱毯或腳下有只湯婆子,讀到夜深人靜,讀到東方既白,這便是無上的享受了。
余 華:執(zhí)著閱讀
余華,浙江海鹽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國大陸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并與葉兆言和蘇童等人齊名。著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戰(zhàn)栗》《兄弟》等。作品以精致見長,大多寫得真實和艱苦,純凈細密的敘述,打破日常的語言秩序,組織著一個自足的話語系統(tǒng),并且以此為基點,建構起一個又一個奇異、怪誕、隱密和殘忍的獨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實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實。
在小學畢業(yè)的那一年,應該是1973年,縣里的圖書館重新對外開放,我父親為我和哥哥弄了一張借書證,從那時起我開始喜歡閱讀小說了,尤其是長篇小說。我把那個時代所有的作品幾乎都讀了一遍:浩然的《艷陽天》《金光大道》,還有《牛田洋》《虹南作戰(zhàn)史》《新橋》《礦山風云》《飛雪迎春》《閃閃的紅星》……當時我最喜歡的書是《閃閃的紅星》,然后是《礦山風云》。
實際上像我真正有書可讀的時候,已經(jīng)十八九歲了,這是很可悲的。我讀過一位偉大的詩人叫艾略特的傳記,他在中學畢業(yè)的時候,古典的現(xiàn)代的名著幾千部,他已經(jīng)全部讀完了,以后的時間他也不需要再讀了。我到他這個年齡的時候,我才剛開始“讀”。那時候我們中國的文學雜志雖然都很差,從文學質(zhì)量上來看都不好,但是每一本雜志的發(fā)行量都很大。那時候還沒有其他種類的雜志,只要是雜志,就是文學類的,什么雜志都能賣三十多萬份。后來我讀到了美國作家杰克·倫敦,寫給一個文學青年的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話:你寧可去讀拜倫的一行詩,也不要去讀現(xiàn)在的一百多種文學雜志。那時候我馬上就明白這一個道理: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垃圾上,應該去讀經(jīng)典的作品。從那時開始,我就買了大量的19世紀20世紀已經(jīng)被譽為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我有一個觀點,就是作為一個作家他是否優(yōu)秀,取決于他作為一個讀者是否優(yōu)秀。所以那幾年我成為一個很不錯的讀者,讀了很多非常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雖然我寫的跟他們不一樣,但我知道怎樣去判斷,如何去把握敘述的過程。這是比較重要的一段經(jīng)歷。
在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一些很費勁的小說,寫的是《世事如煙》之類的作品,那時馬原說我“把一個很好看的故事寫得很不好看”?,F(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十多年前看得津津有味的《城堡》幾乎看不下去,我喜歡的是能一口氣讀完的書,比如不久前我重讀的《靜靜的頓河》,感覺與從前完全不同。并非我在閱讀上變得懶惰了,能一口氣讀完的書也不見得就輕松、通俗。閱讀與寫作緊密相關,為什么我們會對一部作品有感受?我相信是作家寫作時了解應該如何讓讀者去閱讀,這種心理或有意、或無意。
任何時代,都有不浮躁的讀者。讀書是一個人安靜下來才做的事。不是參加派對,不是社會關注的熱鬧。寫作與閱讀,都是冷清的,但這樣的狀態(tài)卻像海底激流,始終洶涌澎湃。我有一位朋友,年輕時在大學學習西方哲學,現(xiàn)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天他告訴我說:“我的大腦就像是一口池塘,別人的書就像是一塊石子;石子扔進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會激起石子?!弊詈笏@樣說:“因此別人的知識在我腦子里裝得再多,也是別人的,不會是我的?!?他的原話是用來抵擋當時老師的批評,在大學時他是一個不喜歡讀書的學生,現(xiàn)在重溫他的看法時,除了有趣之外,也會使不少人信服,但是不能去經(jīng)受太多的反駁。
編 者 語
尤今告訴我們說,她和方塊字結緣,是從影響過她,感動過她,使其沉醉其中的閱讀開始的;陳村說自己的創(chuàng)作源于閱讀的遺憾;余華說,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垃圾上,應該去讀真正的作品。他們對文學和社會的細膩而又真實的感受都是來源于他們長期豐富的閱讀。希望這幾位作家關于閱讀的感悟可以讓你在應對語文讀和寫的難題時多點啟發(fā),多點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