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發(fā)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新課程改革極力倡導和追求的價值取向。尊重生命,體現(xiàn)人性,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教學理念。而和諧發(fā)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諧發(fā)展,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在平等的對話中,學生才能充分地張揚個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態(tài)度、信念、動機和需要等。這就呼喚教學活動必須為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讓課堂充滿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變“封閉”為“開放”
首先是教學內容要開放。書本不應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惟一渠道,教師既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讓課堂充滿文化的魅力。其次是學習形式的開放。學習形式的開放,必然能引起學生思維的開放,積極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提倡創(chuàng)新求異,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倡導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化,使學習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知識、智力、情感、人格意義的構建過程,讓課堂富有生命的活力。再次是學習時空的開放。要根據(jù)學生需要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盡量避免學生“吃不飽”或“無法消化”的現(xiàn)象。課堂也不應局限在教室內,要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在社會生活這個“大課堂”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
變“預設”為“生成”
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因此,傳統(tǒng)的課堂多是執(zhí)行教案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但是教學過程中有著一些我們無法預見的因素,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如果教師就怕“節(jié)外生枝”,總是期望并牽引學生按自己的預設做出回答,那實際上,學生只是扮演了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讓“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學生,遏制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只會使課堂變得機械、刻板與程式化。和諧的課堂中,教師應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注意及時為生成“變奏”,教師、學生的思想與探究的問題本身不斷碰撞,創(chuàng)新的火花不斷迸發(fā),新的學習需求、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在這樣動態(tài)生成的“大課堂”中,師生都能體驗到生命活力的涌動。
變“句號”為“問號”
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chuàng)新的基石。然而,一直以來,我國學生的問題意識比較薄弱,究其原因是我國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從小學開始,學生每天都是習慣以問號進課堂,以句號出課堂,結果,孩子們入學時像個問號,畢業(yè)時卻像個句號。問號變成句號,問題意識沒了,好奇心沒了,創(chuàng)造力也就被扼殺了。新課程理念下的蘇教國標版教材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給學生質疑的機會,讓學生每天都帶著小問號進課堂,帶著大問號走進生活中的大課堂,使活潑的“問號”永遠睜大好奇的眼睛,使沉悶的“句號”重新長出裝滿問題的大腦袋。
變“發(fā)問”為“對話”
和諧課堂中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主體之間的對話、合作、溝通的關系?!鞍l(fā)問”意味著“主導”,“對話”則意味著“合作”;“發(fā)問”意味著“單向”,“對話”則意味著“互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兒童的人格,放下傳統(tǒng)的高高在上的指導者的架子,改變“發(fā)問”的習慣,搭建“對話”的平臺,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有了“對話”,就有了師生間相互的“傾聽”;有了“對話”就有了師生間的“交流”;有了“對話”,就有了師生間的相互“尊重”。所以我們要努力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環(huán)境,把激勵的語言、贊賞的眼神以及有形的獎勵奉獻給學生,激發(fā)學生內在的生命熱情和潛能,激活學生的思維,點亮學生的心智之燈。這種情況下,學生就容易將被動的學習要求轉變?yōu)橹鲃拥膶W習動力。
變“苛求”為“包容”
要讓學生變得智慧起來,就要讓學生輕松起來、愉快起來,因為學生只有擁有愉快的心態(tài)和自由的氛圍才能積極思考、大膽表現(xiàn),才能時時閃現(xiàn)智慧的火花。而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苛刻”的課堂常規(guī)較多,諸如“身板要挺直”“兩手要放平”“要發(fā)言先舉手”等等。“刻板”必導致“僵化”,所以課堂上應少一些“苛求”性的課堂常規(guī),多一些“包容”性的尊重理解。無須刻意要求學生的坐姿,只要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即可。允許學生有話就說,不必一定是“要發(fā)言先舉手”。可以“插嘴”,如果“插嘴”能插得準,插得巧,還要予以肯定和鼓勵。因為這些不在意的“插嘴”,不時會迸發(fā)出學生靈性的智慧火花。對于上臺表演,不必拘泥程式。誰愿意誰就上,誰先做好誰就先上,允許回頭修改,允許相互更正,盡量滿足學生的表現(xiàn)欲。
變“攔堵”為“疏導”
“攔堵”與“疏導”皆是方法,但“攔堵”是強迫,是在表面上著力,難免事與愿違,時常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使師生關系激化。再者,“攔堵”是培養(yǎng)不出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因為,這也限制,那也限制,只能使學生變得規(guī)規(guī)矩矩,不能越雷池半步,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聰明才智必然遭到抑制,學生只能成為“籠中弱鳥”。要想使學生成為展翅飛翔的“空中雄鷹”,就需要因勢利導。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全部奧妙在于如何愛護兒童?!睂W生是成長中的孩子,犯錯誤是正常的。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少點功利性的指責,多點人文性的引導,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得到和諧的發(fā)展。
變“指令”為“鼓勵”
有人在教師中隨機抽取100名教師,問:“你熱愛學生嗎?”90%以上的教師回答“是”。再隨機問這100名教師所教的學生:“你體會到老師對你的愛了嗎?”結果卻讓人吃驚,90%的學生回答“否”。這一“是”一“否”雖有太多的因素,但筆者認為,主要是教師“指令”多,“鼓勵”少;機械命令多,人文關懷少。教師的職責說到底就是為學生服務,為學生服務就不能總要求學生一切適應教者的喜好。教師要把學生切實當做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在了解、尊重的前提下多鼓勵他們,這樣就能激活他們的思維,使他們的“心智”之燈長明,并在民主、和諧的大課堂中盡情地發(fā)展自我。
變“威嚴”為“微笑”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別思通過大量的調查分析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信息的總效應=7%的文字+38%的語言+55%的面部表情。這一公式足以說明微笑的力量。當和學生交流時,微笑是一種氣氛;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微笑是一種鼓勵;當表揚學生時,微笑是一種肯定;當學生認錯時,微笑是一種諒解;當學生解決問題時,微笑是一種力量……教師臉上的微笑有多少,學生心中的陽光就有多少。微笑最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變“威嚴”為“微笑”,把微笑作為一種現(xiàn)代教學智慧潛入每天的課堂教學之中,使微笑成為教師和藹的體現(xiàn)、親切的象征,使微笑成為師生交流的和諧方式,使教學在“微笑”中前行,努力讓陰冷威嚴的教育變?yōu)槎嗖薁N爛的陽光教育,使學生在和諧的課堂中收獲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收獲“微笑”、收獲“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