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意識
例1:(人教版七年級下冊74頁)
練習:下列圖形中哪些具有穩(wěn)定性?
生1:在上列的6個圖形中,圖(1),(3),(4)、(6)是穩(wěn)定的。
生2:圖形(3)是不穩(wěn)定的。因為在(3)中雖然有三角形,但也有四邊形,所以圖(3)是不穩(wěn)定的。
例2:你能計算圖中五角星的五個頂角和的度數(shù)嗎?
師:你看到的圖形有什么特點?
師: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師:這些問題,你是怎樣想到的?
數(shù)學家常常這樣看待問題——“問題是數(shù)學的心臟”。的確,問題是數(shù)學的靈魂,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才有動力、才有創(chuàng)新。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在練習中同樣要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使他們不斷產生“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等想法,這樣的練習才是深刻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在練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為學生提供時空,讓學生練習時有機會進行充分的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等,這樣有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如例1中,由學生識圖后,學生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問題(如:圖(3)是否穩(wěn)定的問題)然后圍繞問題進行探討,既加深了他們對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認識與理解,又激起了他們強烈的問題意識。如例2中通過“你看到的圖形有什么特點?”“你能提出哪些問題?”“這些問題,你是怎樣想到的?”等,促使學生從問題生成的角度不斷地反省自己的認識,激活思維,不斷增強問題意識,促使他們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這種良好的問題意識反過來又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責任意識
例3:你生活在一個充滿朝氣的班集體,在這個大家庭中你一定是一個關心集體、熱愛生活、責任心強的人,不知道你看沒看到一個現(xiàn)象,就是有許多的同學把用完的廢紙隨地亂扔,對于這個問題你可以進行一次調查,可以是全面的調查(最好),也可以是抽樣的調查(不能人數(shù)太少),題目可以是“你認為怎樣處理廢紙”。(1)設計問卷。(2)實施調查,畫表統(tǒng)計。(3)畫出分析圖(可以是扇形,也可以是條形),并寫出調查報告。
對于學生來說,練習中要做大量的習題,要進行很多枯燥的演練。這些因素使學生很難對練習保持一種持久的興趣和積極參與的欲望。就像例3那樣的題,如果單就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習題,學生直接來做可能也會完成,但這樣的完成可能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是被動的,應付的,而不是那樣主動地投入、認真負責。究其原因,是有一種信念在催促著他們:保護環(huán)境,從我做起;變廢為用,節(jié)約資源。這就是一種責任意識,只有這種責任意識培養(yǎng)才能使學生主動地參與練習。
因此,在練習中體現(xiàn)了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責任意識。一方面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需求和學生敢于迎接挑戰(zhàn)的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把一些枯燥的計算蘊含在一些現(xiàn)實生活的事例中,喚醒并催生學生的責任意識,在練習中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另一方面在練習后應引導學生反思練習的過程,如例3中,(1)設計問卷(要設計好:你平時怎樣做的?這樣做好不好?你覺得應該怎樣做?廢紙還有可利用價值嗎?——最好設計成選擇題),這樣可以讓學生們自己認識到扔廢紙的錯誤行為,又能增強“變廢為用”節(jié)約資源的意識。(2)畫統(tǒng)計表(要注意分清“平時怎樣做的”和“想怎樣做”兩種情況分別統(tǒng)計,選擇內容可以有:①隨便扔,②扔到垃圾箱,③自己保存好交廢品站,④集體保存好交廢品站做班費……)。這樣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意志和思想道德都得到和諧發(fā)展,體驗到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后的成功喜悅,又激起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欲望及學好數(shù)學的責任,從而使他們的情感體驗在練習中得到升華。
合作意識
例4:如圖是某城市的交通網(wǎng)絡圖,橫向的行稱為“大道”,如第一大道,第二大道等;縱向的列稱為“路”,如1路,2路等。如圖的車,就在“第一大道2路”的位置。
(1)想一想,如果只用“大道”或只用“路”能不能確定一個點的位置?
(2)圖中的車要到第五大道3路處,又要使路程最短,共有幾種方法?
安排兩個或三個學生一組,各自按題目要求尋找到達目的地的最短路徑的線路,然后組合、討論和歸納,確定出最佳方法。
師:通過練習,有什么收獲?
生1:我們各自都做了很多的路徑選擇。
生2:我們互相檢查,互相論證,歸納總結后得到的答案如下:
(1)只用“大道”或“路”一個數(shù),不能確定點的位置;
(2)要使路徑最短,共有下列五種方法:
①(1,2)→(2,2)→(3,2)→(4,2)→(5,2)→(5,3)
②(1,2)→(2,2)→(3,2)→(4,2)→(4,3)→(5,3)
③(1,2)→(2,2)→(3,2)→(3,3)→(4,3)→(5,3)
④(1,2)→(2,2)→(2,3)→(3,3)→(4,3)→(5,3)
⑤(1,2)→(1,3)→(2,3)→(3,3)→(4,3)→(5,3)
生3:這樣的練習對大家都有幫助,使我們集思廣益,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探究新知時需要合作,在鞏固練習中同樣也需要合作,因為合作可以幫助學生解除練習中的困惑,明確自己的思想,有更多的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取長補短,集思廣益。但這種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不應刻意人為,而應是在具體的情境中自然生成的,是個體獨立練習的必然延續(xù)。
合作意識的開發(fā)與培養(yǎng)應與學生的獨立探究有機融合,首先要使學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例4中面對復雜的眾多行車線路,要選擇最短的路徑,雖說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但學生自然地就想到兩人或多人合作,集思廣益,相互印證,自覺地意識到練習活動中的確有合作的必要,從而就把合作意識內化為一種需要。其次,要讓學生感受到合作學習的價值,學生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共同練習,相互補充,特別是在爭論與沖突中,激發(fā)自己好的想法,進而也提高了其理解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再通過練習反思,學生意識到合作練習中彼此幫助、互相促進,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進步,在合作中彼此獲得雙贏,從而使他們感受到合作的價值。合作學習在增強學生知識水平、激發(fā)團結協(xié)作精神的過程中,為其全面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