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爸爸修車速成班”僅是個玩笑,倒是培養(yǎng)更多高水平的維修技師是當前提高修車質量迫在眉睫的事情。
1月的美國之行,我在紐約前往底特律的飛機上看到一本郵購手冊,翻到汽車用品的頁面,除了一些日常使用的潤滑油、清潔劑之外,有兩件產品是中國比較少見的。其一是車主換油DIY的設備,從圖示看,那是一個依靠大氣負壓抽取發(fā)動機油底殼廢油的簡易抽油機,根據圖示,車主不用舉升車輛,也不用爬在車輛下面就可以DIY完成換油的工作。在這款產品圖示的旁邊還特別注明:梅賽德斯-奔馳的維修技師也是采用這套設備為車輛換油的!
這套設備其實有不少中國的維修站也在用,只不過關于抽油還是自然放油的孰好孰壞還有爭論,但顯然便捷這個特點還是被大多數(shù)美國消費者所看中,這樣一個裝備在美國要價大約100美元,折合成人民幣700多元,這在中國大約能請維修技師換20次左右經濟型轎車的潤滑油,按照5000 km換一次、每年大約行駛2萬km的頻率計算,中國的車主大約在5年內為換油而花費的工時費才能購買這樣一臺設備。拋開中國家庭室內車庫比較少這個客觀因素,僅從經濟方面分析,這樣一套換油DIY設備在中國就不大可能有市場。但在人工費用高到拖垮本土三大汽車公司的美國,這套設備有其廣闊的市場空間。
郵購手冊里的另外一個有趣設備是一種簡單的手持車載電腦診斷儀,它能夠通過連接車載電腦讀出車輛的故障代碼的含義,從而便于車主作出是否需要到維修站維修的決定。這套設備要價大約500美元,還不包括稅,比國內的手持專用診斷設備略便宜點,但對于連潤滑油和輪胎如何更換都不清楚的大多數(shù)中國車主來說恐怕更不會購買如此專業(yè)的DIY設備。但美國人會,因為據說在美國,不少讀大學的女孩大約每兩個月就會從學校駕車返回家一趟,主要是為了讓父親幫助更換車輛機油和維修車輛——因為到維修站保養(yǎng)和修車的費用實在太高了。
作為即將為人父的準爸爸,我在想,20年后我的孩子也理應生活在一個汽車社會里,那個時候如果她/他提出讓我?guī)椭鼡Q機油或者維修車輛,我恐怕會塞給他一沓鈔票讓她/他到維修站找專業(yè)技師服務。但從作父親的尊嚴出發(fā),我還是希望有一天我能完全掌握車輛的基本保養(yǎng)和修理技術,就仿佛現(xiàn)在我家的電腦出現(xiàn)故障總是由我來解決一般。這不是金錢和效率的問題,它事關一家之長的尊嚴。
其實不僅準爸爸們需要掌握這個,我的一位即將移民加拿大的朋友告訴我,他最近放棄了收入優(yōu)厚的外貿經理的職業(yè),全職在一家汽車維修站當修車學徒。他主要是為了移民加拿大之后能通過在當?shù)匦蘩韽S打工養(yǎng)家糊口。在那里,維修工的收入基本處于中產階層的水平,而且作時間比較輕閑,壓力也小,是份不錯的過渡性工作。從上述兩個案例來看,“爸爸修車速成班”在未來應該是個有前景的培訓行業(yè)。
其實“爸爸修車速成班”僅是個玩笑,倒是培養(yǎng)更多高水平的維修技師是當前提高修車質量迫在眉睫的事情。從我走訪過的上百家維修站來看,目前維修人員的收入水平其實在各個城市也基本能處在工薪階層中等的水平,不少高檔轎車的維修站大工的收入甚至屬于所在城市工薪階層中高收入階層的行列。但即使如此,整個汽車維修行業(yè)依然缺乏一線高級維修技術人員。那些少數(shù)受過大專或者大學本科教育的維修人員很多都已經是所在維修站的技術總監(jiān)或者管理者,而大多數(shù)直接從事維修工作的則基本來自高中畢業(yè)或者技校畢業(yè)的學生。高速增長的車輛保有量其實需要同樣高速增長的汽車維修人員,但在今天中國這個對車間體力勞動者依然缺乏尊重的社會里,要從根本上改變汽車維修人員經驗不足、受教育水平低的現(xiàn)狀,恐怕還為時尚早。只有當那些“爸爸”、“準爸爸”們立志當一名汽車修理工的理想不再被人嘲笑的時候,或許,我們才算邁入了汽車和諧社會的第一道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