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心性使然吧,從小就喜歡純自然的東西,要玩到原野中,不喜歡到公園,看樹喜歡那種枝枝蔓蔓沒有人修剪過的,交朋友喜歡自然認識,不喜歡刻意追逐,總之喜歡自然景觀遠勝過人文景觀。所以一接觸上畫就放不下了,越看越喜愛,越臨越想畫。到后來一天不畫就好像缺點什么似的,那時候我的工資絕大部分都用來購買畫冊和書籍。在別人眼里我顯得有點“不可思議”,但我自己不覺得。每日里我吸吮著前輩大師遺留下來的精神盛宴,美味無窮,享受無比。范寬、李唐、郭熙、沈周等等的傳統(tǒng)藝術令我著迷,越臨越像,令我信心倍增。很多人不明白我為何在周圍一片反對聲中堅持數十年,恒久忍耐,以為我有多么大的意志力和上進心,其實,不過因為我在學畫的時候有無限的勝利感,可以抵償日常生活中種種的不如意。當然,照實說,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比起整日里在泥土中淌汗的販夫走卒,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不應口出怨言。但一生向往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覺得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能夠率意而為。 痛定思痛, 脫離公職,去中央美院學習,然后心無旁鶩一心一意的畫畫。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數十年過去了。原以為無案犢之勞形,無絲竹之亂耳,這一下創(chuàng)作的靈感應該如心中的激情一樣,流蓖舒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原來根本不是那回事!第一個問題是“眼高手低”。選擇了藝術,人生就如踏入了遼闊的茫茫大漠,沒有道路,更無向導,只在心中裝著一個美好、遙遠卻看不見的目標。早期的時候可以借鑒大師們的作品,進入創(chuàng)作階段便沒有規(guī)律可循了。誰都知道個性的魅力是藝術的靈魂和生命,藝術的進步就是不斷的超越自己和區(qū)別別人。每一幅作品只差一點點就生動,只差一點點就奪人,只差一點點就能化腐朽為神奇,但往往就是這一點點是這么的難以跨越。許多年來,它讓我的情緒時暖時寒,心境時明時暗,希望能尋找到一扇門把它打開,門后就是一間充滿各種意念及靈感的房間,足夠用一輩子。但現實中,我永遠站在走廊上,千辛萬苦打開一道道門,發(fā)覺門外有門,永遠是一道一道的門,開不完的門。有時覺得很沮喪,畫來畫去都沒有新意,有時候將整只筆飛出去,摔在墻上,幾近歇斯底里。突然有一天,也許是一枝葦芽,也許是一抹殘陽,也許僅僅是一個背影,令人怦然心動,欣喜若狂。忽然悟到某一處深邃的人生哲理,忙不迭的撲向畫紙……畫中的滋味,只有畫畫的人才能體會。所以我喜歡國畫!喜歡水墨丹青那種淋漓的逍遙恣意,取自生活又突破生活的極限,真實又浪漫含蓄而夸張,在有限的尺幅之中,表現無限的思想和情趣。
第二個問題是“社會承認”??催^許多畫展,第一天特邀人員來過之后,參觀者即刻寥寥可數。工作人員悶的打磕睡,偶爾進來個人又像是上了當或跑錯地方,兜了個圈子就匆匆離場。更有甚者一輩子冒不出來,嘔心瀝血畫出來的作品,一捆一捆抬出去,當垃圾那樣論斤秤出。也許有人說是因為他們學藝不精、才華不夠,是金子遲早會冒出來的。但遲與早有很大的分別,遲到多遲?一百年后?一千年后?待到后世去挖掘他們的才華?梵高就是這樣瘋掉的!我明白,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障礙,有些努力了可以越過去,有些則不是自己能逾越的,有人扶一下可能就過去了,有人踩一腳可能就再也過不去了。我慶幸我在這條丹青之旅上,遇到很多在關鍵時候扶我一把的師長和朋友,使我覺得人生還有許多真情和溫馨。
既然上天賦予我一副追隨自然的真性情,命運之神又把我推上了這條苦樂交加的藝術之路,周圍又有一群志同道合、才華橫溢的好朋友,還要求什么呢?所以我感謝上蒼,感謝上蒼在冥冥之中讓我與畫結緣。想想那些沉悶煩亂、寂寞孤單的日子,如果沒有畫筆為伴,我恐怕早已精神崩潰。年輕的時候老是認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現在卻認為得到的才是最好的。吃過苦的人,對生活都心存感激,因為我知道幸運并非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