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濟納土爾扈特部落,系地域名與部族名之合謂也。地名者,秦漢謂居延,元曰亦集乃,后音轉額濟納也;部名者,蒙古族之一部,始祖翁罕,克烈惕部之一支易名土爾扈特也。時牧于天山之北,傳至和鄂爾勒克,因故于1630年率部落去國牧于伏爾加,1698年阿拉布珠爾率屬部回歸,距今300年矣。
衛(wèi)拉特諸部聯(lián)盟300年
額濟納土爾扈特部,是蒙古族土爾扈特部落的一個組成部分,蒙古族土爾扈特是衛(wèi)拉特之一部,衛(wèi)拉特是蒙古族的一個分支。因此,要了解額濟納土爾扈特的由來,就不得不從衛(wèi)拉特說起。
衛(wèi)拉特是蒙古民族的一個重要分支,于1207年歸附成吉思汗,為建立元朝立下汗馬功勞。從元朝滅亡后到被清朝征服的300多年間,衛(wèi)拉特各部曾三次結盟,兩度建國,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在蒙古族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從1437年至1502年期間,在東起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直到巴爾喀什湖和蔥嶺,北起安卡拉河、貝加爾湖,南至長城廣闊的土地上,曾形成了早期四衛(wèi)拉特聯(lián)盟。由額魯特、土爾扈特、和碩特組成一個衛(wèi)拉特,由輝特、巴圖特、土默特組成一個衛(wèi)拉特,由巴兒虎、布里牙特組成一個衛(wèi)拉特,由東蒙古各部組成一個衛(wèi)拉特。在這65年期間,早期衛(wèi)拉特聯(lián)盟經(jīng)歷了大四衛(wèi)拉特、衛(wèi)拉特汗國、小四衛(wèi)拉特三個不同的階段。
1502年,由于早期四衛(wèi)拉特聯(lián)盟的主力額魯特部出征到中亞,歸路被堵塞,由留牧故土的各部形成了中期四衛(wèi)拉特聯(lián)盟。這四個衛(wèi)拉特分別是:和碩特、綽爾斯、土爾扈特、杜爾伯特。中期四衛(wèi)拉特聯(lián)盟從1502年一直存在到1636年。它的疆域東起阿爾泰山,西抵圖古勒湖、喀喇沁爾一帶,南從哈密、巴里坤向北抵額爾齊斯河中游的陶布勒河、伊西木河會合處。1628年,土爾扈特和鄂爾勒克西遷烏拉爾河上游,1630年進而占領伏爾加河中游。1637年,和碩特部顧實汗向南占領青海,1642年占領西藏。這樣中期四衛(wèi)拉特聯(lián)盟疆域東起杭愛山西麓,向西越衛(wèi)拉特故土、中亞細亞,直達歐洲東南部伏爾加河、頓河流域,北起額爾齊斯河和陶布勒河佳作會合處,南越衛(wèi)拉特故土——甘肅北部、青海、西藏,與印度接壤。
1630年至1637年,因土爾扈特、和碩特兩部主力陸續(xù)離開衛(wèi)拉特故土,標志著中期四衛(wèi)拉特聯(lián)盟的實際解體。自此,在衛(wèi)拉特故土形成了晚期四衛(wèi)拉特聯(lián)盟:由一半和碩特組成一個衛(wèi)拉特,準噶爾組成一個衛(wèi)拉特,杜爾伯特組成一個衛(wèi)拉特,半個輝特代替土爾扈特組成一個衛(wèi)拉特。1679年,噶爾丹汗以晚期四衛(wèi)拉特聯(lián)盟作為基礎建立了準噶爾汗國,并試圖重新統(tǒng)一蒙古族各部。準噶爾汗國歷代統(tǒng)治者的這種努力,遭到了沙俄和清朝的抵制和反對。1755年到1758年,準噶爾汗國被清朝征服。自此,中國北方最后一個強大的游牧帝國被消滅。
從15世紀至18世紀這300多年時間里,衛(wèi)拉特各部及其聯(lián)盟曾兩度建國:15世紀后葉的衛(wèi)拉特汗國和17世紀到18世紀的準噶爾汗國。這兩個汗國在中國歷史上,甚至在中亞歷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衛(wèi)拉特各部人民在這300多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在經(jīng)濟方面,農(nóng)牧兼營,鑄造錢幣,發(fā)展貿易,頗有建樹;在軍事方面,北進南擴,東征西戰(zhàn),戰(zhàn)功輝煌,威振歐亞;在法制方面,1640年頒布《衛(wèi)拉特法典》,對中亞諸國和我國各民族產(chǎn)生重要影響,且在中國各民族中率先推行普及教育;在文學方面,創(chuàng)作出了舉世聞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等。
土爾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們自古就生息在我國北部和西部的森林和草原,是一個勤勞、勇敢,有著光榮歷史的部落。
土爾扈特部源出歷史上的克烈惕(克列特)部,其早期歷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紀的九姓韃靼,土爾扈特部始稱為翁罕,亦稱王罕。據(jù)波斯歷史學家拉施特《史集》記載,翁罕所率的是克列特部落。“克列特”一詞,蒙古族古老的形式是Kerlyerd(客列亦惕),現(xiàn)在發(fā)音為Kered。土爾扈特一詞與克列特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克列特”有“包圍”、“警衛(wèi)”的意思,因為翁汗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確曾充任過成吉思汗的護衛(wèi)。而土爾扈特方言中的“護衛(wèi)軍”亦稱土爾扈特(tougud),因此,克列特便稱為土爾扈特。從古老的族源學考證,“克列特”原是土爾扈特的一個姓氏,翁罕的姓就為“克列特”,以后發(fā)展成為一個氏族。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廷設立的烏納恩素珠克圖舊土爾扈特南路盟,其中最大的一個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罕旗,各代汗王均屬此旗。在西蒙古專門使用的一種蒙古文字托忒文中,“土爾扈特”一詞的詞根中還有“強大”、“強盛”的意思,在蒙古族普遍使用的胡都木文中,客列亦惕一詞的詞根中也有“強大”、“強盛”之意,所以土爾扈特一詞從客列亦惕一詞演變而來。其實,土爾扈特無論從哪一種蒙古文字中,都能找到“強大”、“強盛”之意的詞根。還有的史學家認為,土爾扈特人善于騎馬作戰(zhàn),繳獲俘虜較多,并融合于自己的部落,逐步形成一個強大的部落,因而有了“強大”、“強盛”的名稱。漢文原來翻譯“土爾扈特”一詞還有“剩人”、“余人”或“剩下的部落”、“余下的部落”的意思,意為剩余在俄國的最后一批人、一個部落。對“土爾扈特”一詞還有一些其他的解釋,但學術界認為第一種說法有一定的理由,更接近事實。
外文書籍中稱“土爾扈特部落”或是稱1628年西遷到俄國土爾扈特部落為首的衛(wèi)拉特各部為“卡爾梅克”、“克爾梅克”、“哥爾梅克”或“禹爾梅克”,這些都是漢語的音譯。“卡爾梅克”這一名稱,是巴什基爾看到伏爾加河沿岸來了一群游牧民,驚呼為卡爾梅克,按巴什基爾語,其意為“遷移者”、“遷徙者”、“流浪者”、“西遷者”。這一詞意,均被漢、俄、蒙文史學者直譯。據(jù)帕拉斯的說法,是“留下”、“留下來的人”之意,它似乎表示那些留下來的信仰佛教的土爾扈特人。還有一層意思是,1628年后和鄂爾勒克領導土爾扈特部落西遷至伏爾加河沿岸定居,一些人思鄉(xiāng)心重,暫時回了準噶爾盆地。“留下”、“留下的人”就是指當時定居的而沒有回準噶爾的土爾扈特部落人。
土爾扈特部300年
12世紀后半葉,翁罕為克烈惕部首領,其時人口眾多,兵強馬壯,在蒙古族諸部中被尊稱為“也可汗”(大皇帝)。而此時的鐵木真,童年喪父,屢遭磨難,身處逆境。因翁罕是其生父也速該的“安答”,有著“親宜世繼”的關系,便成為鐵木真最理想的保護者和同盟者。宋元慶5年(1197年),當鐵木真援助翁罕擊敗了乃蠻部的襲擊后,兩人在土兀刺河再次結為父子,確立了“父子安答”的關系。
土爾扈特部(克烈惕)12世紀時游牧于蒙古高原偏北地區(qū)。此后,隨著鐵木真部落的崛起和元朝的建立到滅亡,該部落逐漸衰落,并向西部游移。正是這個階段,克烈惕部之部分易名為土爾扈特部。
從元亡后的15世紀到17世紀末,即1698年額濟納土爾扈特回歸前的300年間,塞外蒙古族諸部,政治上常處于分裂狀態(tài)。期間的土爾扈特部,從失敗后的衰落中逐步發(fā)展壯大。15世紀下半葉開始,參加了衛(wèi)拉特諸部三次大聯(lián)盟中的早期和中期兩次大聯(lián)盟。從始祖翁罕算起,傳至貝果鄂爾勒克長土爾扈特部,與和碩特、準噶爾、杜爾伯特組成衛(wèi)拉特四部厄魯特集團;傳至和鄂爾勒克長土爾扈特,其時的厄魯特集團四部,準噶爾部勢力最強,其酋長巴圖爾琿臺吉恃強輕侮諸部。土爾扈特部勢力較弱,一度駐牧于塔爾巴哈臺山南側,由于該地帶狹小貧瘠,加之不堪準噶爾部壓迫,和鄂爾勒克決計西遷;17世紀初曾活動于西西伯利亞平原南部,不久又遠離衛(wèi)拉特其余各部;1628年,土爾扈特部和鄂爾勒克西遷烏拉河上游,1630年挺進到伏爾加河草原,占領了伏爾加河中下游,形成了單獨的土爾扈特汗國,亦即俄國所稱的卡爾梅克汗國。
伏爾加河中下游草原曾是強大的欽察汗國的心臟地帶。欽察汗國瓦解后,這一地帶屬于阿斯特拉罕汗國,16世紀50年代被俄國征服。由于長期戰(zhàn)亂,原住的游牧民大批走散,俄國一時也沒有足夠的人力來開發(fā),所轄軍民集中于為數(shù)不多的據(jù)點。留里克王朝絕嗣以后,俄國經(jīng)歷了20年大混亂時期,直到1618年才在羅曼諾夫王朝統(tǒng)治下恢復正常,而這個新王朝又長期把力量集中在對付西方強鄰波蘭上。所以,當和鄂爾勒克于1630年前后率土爾扈特人來到伏爾加草原時,幾乎如入無人之境。俄國阿斯特拉罕邊區(qū)軍政當局只能堅守城鎮(zhèn),根本無力制止土爾扈特人占領草原。
不久,俄國在這一地區(qū)投入兵力,驅趕土爾扈特,首領和鄂爾勒克戰(zhàn)死于阿斯拉特罕城下,傳至書庫爾岱青。至1659年迫于俄國的壓力,土爾扈特書庫爾岱青在形式上臣服于沙俄。于是,在伏爾加草原形成了一種雙重主權的特殊狀態(tài):俄國享受形式上的最高主權,土爾扈特人保持著實際上的內政獨立。同時,汗國曾經(jīng)多次遣使向清朝朝貢。
17世紀末的形勢是,繼漠南蒙古之后,喀爾喀各部終于在1691年歸服了清朝。于是,在蒙古民族中,就只剩下東西相隔數(shù)千里的準噶爾和土爾扈特兩個汗國,他們?yōu)榫S護主權和獨立而頑強奮斗。土爾扈特汗國的實力比準噶爾汗國小,它的領土又離俄國政治中心太近,雖然伏爾加草原土肥水美,但屬于東歐平原,無險可恃。加之遠離祖先故土,思鄉(xiāng)情濃,當感到俄國的壓力越來越大時,土爾扈特首領的頭腦中自然會不時閃現(xiàn)出遷回天山北麓故土的念頭。
事實也是這樣。傳至12代首領阿玉奇汗時,他就開始考慮帶領土爾扈特人回歸故土的問題。他的措施一是把女兒嫁給準噶爾前任汗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目的何在姑且不論,與故土密切聯(lián)系是實事;二是作思想上和各方面的回歸準備;三是1698年派其侄阿拉布珠爾率部屬500人借進藏熬茶禮佛之名回國定居。阿玉奇汗特為此事遣使訪清,康熙乘機于1712年鄭重遣使,借道俄國回訪土爾扈特。此后,雍正又于1730年、1731年連續(xù)兩次遣使訪問土爾扈特汗國(第三次因故未能成行),成為1771年土爾扈特部回歸的先頭行動。
1698年阿拉布珠爾回歸后,受到清廷的封爵賜地,對留居伏爾加河流域的大部人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阿玉奇汗1724年死后,汗國內亂,他的妻子答爾麻八喇又向貴族們提議逃回故土準噶爾。阿玉奇汗之孫頓多卜達什汗不堪俄國的壓迫,也想率部逃走,但因這些密謀被俄國發(fā)覺而沒能付諸實施。等到1761年頓多卜達什之子渥巴錫繼位時,已是準噶爾汗國滅亡之后的第四年。土爾扈特人所向往的準噶爾地區(qū),已成為清廷所轄的疆域。
從和鄂爾勒克1630年遷至伏爾加,到阿玉奇汗時阿拉布珠爾1698年回歸祖國的68年,再到其6世孫渥巴錫率部東歸為止,土爾扈特汗國在伏爾加河流域存在了141年。雖然俄國對該汗國的控制逐漸加強,使其獨立性喪失殆盡,國際上也早已視其為俄國的屬國,但是大多數(shù)土爾扈特人堅持為自己汗國的獨立而斗爭,不愿以俄國為祖國。祖國離不開主權、人民和領土三要素。作為游牧國家,特定的領土相對次要一些。為了維護主權,多數(shù)土爾扈特人在最后關頭不惜舍棄肥沃的伏爾加草原,奔向太陽升起的東方。正是萬里跋涉這一悲壯的行動,集中地顯示了他們對故土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
1771年,渥巴錫率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以其雄偉悲壯震驚世界,永垂青史。
額濟納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300年
1698年,阿拉布珠爾率屬部500人從伏爾加河流域啟程,先赴西藏,后棲黨色爾騰,終定居于額濟納河流域——形成了額濟納土爾扈特部。該部從回歸至今,已300多年。
阿拉布珠爾是生活在伏爾加河流域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汗兄長納扎爾瑪穆特之子,是土爾扈特部始祖翁罕的第13代孫。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阿玉奇汗派阿拉布珠爾率部眾及精兵500人,以熬茶禮佛之名,從伏爾加河流域啟程,前往西藏參拜。翌年,便派人進京謁見康熙皇帝。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清廷封阿拉布珠爾為固山貝子,賜牧黨色爾騰。自此,以阿拉布珠爾正式受封為標志,其理所當然成為額濟納土爾扈特部的第一代王爺,額濟納土爾扈特部已形成獨立的一支。受封后,該部與清廷關系日益密切,其間準噶爾汗國日益擴張侵擾,清廷出兵征討。1716年,阿拉布珠爾請命出征,獲準后,遂親率500精兵配合清軍征討準部噶爾丹。同年,阿拉布珠爾去世,長子丹忠襲位,丹忠后又率部協(xié)同清軍再次征討噶爾丹。因該部英勇善戰(zhàn),戰(zhàn)功顯赫,為嘉其功,1729年(雍正七年),丹忠由貝子晉升為多羅貝勒。因配合清軍屢次征討準噶爾部,后懼其掠擾,乞請內徙,獲準后該部于1731年(雍正九年)尋定牧于額濟納河流域,1740年(乾隆五年)丹忠卒,長子羅卜藏達爾扎襲位。1753年(乾隆十八年),清廷將其編為獨立旗,授給扎薩克?。ㄔ_克即旗長,清《政改通考》:“旗各建其長曰扎薩克而治其事”),始稱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因其回歸后地位特殊且建有戰(zhàn)功等原因,既不在外57旗之列,又不在內49旗之列,而是直屬清廷理藩院所轄,受陜甘總督節(jié)制,故稱“特別旗”,又因額濟納旗的土爾扈特蒙古族是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的先驅,故稱“舊土爾扈特部”(也有以赴伏爾加河先后劃分為新舊土爾扈特的,即1630年以和鄂爾勒克所率部眾為舊土爾扈特,1758年舍楞所率部眾為新土爾扈特)。地域行政建制名與蒙古族部落名的結合,構成額濟納舊土爾扈特特別旗。
額濟納土爾扈特正式建立后,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羅之長子旺札勒車凌襲位;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詔世襲罔替(清制凡爵位皆有襲次,其永遠世襲不計次者特加“世襲罔替”字樣);1869年(同治八年),扎薩克貝勒達西車凌與暴亂回民作戰(zhàn)陣亡;1879年(光緒五年),清廷追封達西車凌郡王銜;1913年(民國二年),達西貝勒晉郡王加親王銜(凡內扎薩克之爵,其等有六:一曰親王,二曰郡王,三曰貝勒,四曰貝子,五曰鎮(zhèn)國公,六曰輔國公,不入于六者曰臺吉塔布囊);1930年,圖布巴雅爾襲為扎薩克郡王,1938年3月卒;同年7月,其弟塔旺嘉布繼任扎薩克,兼額濟納旗防守司令,授中將銜。
1949年9月27日,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扎薩克郡王、旗防守司令部中將司令塔旺嘉布代表全旗各族人民,致電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人民解放軍朱德總司令,表示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和北京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以通電為標志,額濟納舊土爾扈特和平解放,額濟納舊土爾扈特部及全旗各族人民真正獲得了新生。
新中國成立后,額濟納土爾扈特部及額濟納旗全旗各族人民,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艱苦奮斗,為開發(fā)建設西北邊疆作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1958年我國的第一個導彈綜合試驗基地在額濟納旗境內建立,全旗各族人民積極支援國防建設,讓出了最好的草場,為國防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
1998年,是額濟納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300年。為了緬懷土爾扈特部先輩們毅然萬里回歸祖國的英雄壯舉,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營造額濟納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額濟納旗旗委、旗政府于1998年8月28—30日在達來呼布鎮(zhèn)隆重舉行“額濟納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300年”紀念活動。
蒙古族土爾扈特部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發(fā)展史的一個縮影,額濟納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300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維護祖國團結統(tǒng)一的愛國史的一部分。“額濟納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300年”紀念活動,必將成為額濟納發(fā)展史上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座歷史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