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內(nèi)地中國錢幣拍賣迭創(chuàng)新高,中國錢幣引起更多人的關(guān)注、研究和投資,中國錢幣市場已經(jīng)興起、成型,并逐漸健康發(fā)展……
中國錢幣應(yīng)得到傳承,達到其應(yīng)有的價值和地位。
李偉先、羅伯昭、張叔馴、孫鼎、戴葆庭、馬定祥等老一輩收藏大家的愿望,正在實現(xiàn)中。
2007年2月,筆者因編著《中國近代錢幣收藏家》一書收集資料,去美國舊金山拜訪了錢幣收藏大家李偉先先生的孫子。其中談到了1963年11月10日中午,陳毅副總理委托當時上海市委第一書記陳丕顯、市長曹荻秋、市委宣傳部長石西民等領(lǐng)導,在錦江飯店13樓設(shè)宴感謝李偉先夫婦當年向上海博物館慷慨捐獻2500余種珍貴中國銀幣,那一天家父馬定祥也被邀請參加。
席間,上海市領(lǐng)導曾問李先生,捐獻錢幣,他有什么愿望或要求。李先生當即提出,希望政府能將像馬定祥這樣對錢幣有研究的人才,調(diào)到專門機構(gòu)去工作,從事編撰錢幣著作,帶教學生。這一要求出乎在場所有人的意料——他沒有為自己要求什么。不久,家父被安排編寫《太平天國錢幣》一書,后來又被從上海市文物商店調(diào)到上海博物館。
這件事我也是第一次從李先生的后裔處聽到。
家父早年長期擔任李先生錢幣收藏經(jīng)紀人和顧問,李先生晚年捐獻大宗錢幣,亦是由家父為其整理的。
他們一生傾心、醉心于中國錢幣收藏和研究,視錢幣為生命。他們共同努力,默默地為中國錢幣文化事業(yè)作出貢獻,他們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國錢幣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fā)揚光大。
李偉先先生曾先后5次向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無私捐出了畢生所藏錢幣,供國家博物館展出,供更多的人參觀、學習和研究。
我自1991年從美國回來后,一直在遵循家父遺愿整理錢幣著作。近年來,又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支持和合作下,連續(xù)成功舉辦了5場“馬定祥收藏錢幣”拍賣,迭創(chuàng)中國錢幣拍賣新高,掀起陣陣中國錢幣收藏熱潮。
捐獻與拍賣,殊途同歸,共同傳承著中國錢幣文化。
今天,中國錢幣已經(jīng)引起更多人的關(guān)注、研究、收藏和投資,中國錢幣市場已經(jīng)興起、成型,并健康發(fā)展?jié)u入佳境……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李偉先先生去世已經(jīng)35年了,家父去世亦已16年了。但是,李先生與家父等老一輩錢幣收藏家的愿望,正在實現(xiàn)中。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李偉先先生與家父對錢幣的熱愛和執(zhí)著,他們之間的精誠合作與真誠友誼,不斷地浮現(xiàn)在眼前,令我不勝感慨。
與外國人叫板,開始高價收購中國錢幣
李偉先先生(1892-1972年),別號宕濤,廣東中山石岐人。長期擔任上海永安紡織印染廠總會計師,他將祖上遺產(chǎn)和自己一生的積蓄全部用于錢幣收藏。
李先生長期與錢打交道,逐漸對中國各種錢幣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1932年國民政府發(fā)行三鳥幣,他感到這種銀元有些可愛,特地換得二十余枚分贈親友。加上當時市上還在使用各種銀元,故在平時亦著手揀選不同的銀幣從事收集。業(yè)余時間常逛上海廣東路古玩市場,尋覓自己喜愛的錢幣。
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他眼見敵幣充斥,繼而偽法幣、關(guān)金券和金元券不斷地濫發(fā),漫無止境,通貨膨脹已達極點,所以此時收集銀元亦含有保存幣值之意。
當時有一個名叫耿愛德的奧地利人,耿氏在滬從事金融業(yè),正在出重價搜羅中國的稀有銀幣,眼見大好之物將落入外夷之手,李先生心有不甘,暗中亦出重金與其競價收購,力挽狂瀾。因此有許多耿氏所無之品,都僥幸地歸入李先生的藏篋中,沒有流出國外。
聘請家父做經(jīng)紀人和錢幣顧問
據(jù)家父說,他與李偉先先生結(jié)識于1945年。那時,家父的“祥和泉幣社”開張不久,有一天,店里來了一位模樣清瘦、衣著簡樸的人。他與家父聊起了錢幣,滔滔不絕,兩人一見如故,彼此大有相見恨晚之感。這位來訪者,就是錢幣收藏家李偉先先生。
20世紀40年代是中國錢幣收藏、研究的昌盛時期。上海是中國泉界精英聚集之地,經(jīng)營和兼營錢幣買賣的商鋪有10家左右。李偉先從一枚三鳥幣開始,踏上了收藏錢幣的漫漫之路,最終成了收藏錢幣的大家。他利用閑暇到處探寶尋友,一直未能遇到深交者。就在此時,李偉先結(jié)識了家父。經(jīng)過幾次交往,他感到家父是一位酷愛錢幣、刻苦鉆研、知識淵博、鑒別功底扎實的人,尤其是家父為人忠厚、以誠信為本的經(jīng)營作風,使他對家父倍添信任之感。不久,李先生就提出請家父代其收購各種稀有金銀幣,并擔任他的經(jīng)紀人和錢幣顧問,長達十余年之久。
從此,家父凡獲珍稀金銀幣大多送到李先生府上。當時秦子幃、許小鶴、吳詩錦、宋小坡等名家的藏品大多由家父轉(zhuǎn)手歸于李氏。李先生從家父處收購錢幣,從不計較價格,對家父是絕對信任。事實上,家父有這樣的習慣,凡是自己喜愛認定的錢幣,對方開價,他從不還價,而且還會主動提出該幣的應(yīng)有價位,不讓對方吃虧。所以,當時全國各地錢幣商每獲珍稀錢幣,往往不直接賣給收藏家,而是首先來找家父,讓給家父。
聽從家父建議,擴大收藏門類
李偉先先生最初專門收集中外金銀幣,后來在家父的建議下,逐步擴大范圍,亦收集銅元、古錢、紙幣等,終于成為系列性的錢幣收藏大家。當年,中國金銀幣的收藏以耿愛德和施嘉干最為著名,但李偉先的金銀幣藏品之豐、珍品之多絕不遜于此二人。以往,泉界有南張(叔馴)、北方(藥雨)、巴蜀羅(伯昭)“三巨頭”之稱,但三君的收藏主要是古錢,而李先生的收藏涉及金銀幣、銅元、古錢、紙幣四大門類,這在當時乃至今日的中國錢幣收藏家中,僅此一位。
家父常說,要成為一個收藏家,首先要有“眼力”,其次要有“財力”,然后要有“魄力”。李偉先先生當年不僅有財力,而且有眼力認定家父為他的錢幣顧問,同時他也有魄力買下家父推薦的各種珍稀錢幣。李先生雖然錢幣收藏宏富,但一直很低調(diào),從不拋頭露面,如當時中國泉幣學社在上海安福路7號羅伯昭寓所舉行的每周一次的例會活動從不參加。所以,很多錢幣收藏界的同好從不知曉李先生在收藏錢幣。直至1963年李先生的捐獻義舉報道后,人們才知道上海竟還有這樣一位大收藏家。
那時候,家父去李府,大多帶著李先生所需的錢幣,并向他逐一介紹珍稀程度,甚至將自己鑒別真假的心得和訣竅都毫無保留地說給他聽。李先生有時也會詳細詢問,兩人談得非常投機。
1954年,家父在店中收到一枚“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上海解放壹圓紀念幣”,為銅質(zhì)原始設(shè)計樣幣,從該幣的圖案設(shè)計、制作方式等方面研究,家父推斷其是1949年為紀念上海解放而設(shè)計雕制的作品。李偉先先生表示認同,欣然買下。對于此幣,我于1980年初撰文披露,當時有人提出異議,認為是臆造品。2004年,我得悉有人根據(jù)有關(guān)史料證實這枚解放紀念幣確為當時所制的珍品(此幣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從此事說明家父嚴謹?shù)膶W術(shù)態(tài)度,也反映了李偉先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識寶者。
李先生從上世紀50年代“三反”、“五反”,以及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以后,很少再買錢幣了。但是,如果得悉家父獲得極珍貴的錢幣時,還是追著不放過。例如,家父當時曾得到三張湖北官錢局光緒三十年雙頭像拾兩票,上印有張之洞、端方兩人頭像,李先生請求家父讓給他一張,毫不猶豫地出錢買下。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曾隨家父多次造訪李府,李家在南京西路鄰近的青海路90弄47號。那是一幢獨立的三層花園洋房,房前的花園里綠意盎然。李氏夫婦每次都備茶點接待我們。李先生的錢幣等藏品,大多放在特制的柚木壁式立柜內(nèi),每檔抽屜都滿滿地平放著長形的柚木盒,盛裝著中外金幣、銀元、銅元、古錢、勛章、獎牌等等,讓人眼花繚亂。有幾次李先生談得高興,就請我們父子上樓去他臥室,欣賞他特別喜愛的珍貴錢幣。有一次,他打開幾抽屜金幣給我看,里面有現(xiàn)在拍賣價值一枚就達五六十萬元的“光緒年造大清金幣”,竟有五六枚之多。
有一次,李先生對我說:“我的收藏品里面,大多好的錢幣都是你爸爸給我覓來的?!鳖愃七@樣的話,紙幣收藏家吳籌中先生也曾對我說過。
捐獻錢幣超億元
20世紀60年代初,李偉先先生與夫人決定將珍藏的錢幣捐贈給國家,請求家父幫助整理,進行編號造冊。根據(jù)有關(guān)規(guī)定,捐獻者必須要寫一份申請書,李先生委托家父代寫了《捐獻錢幣緣起》的申請書。李先生1963年首次向上海博物館捐獻了2500余種中國銀幣,包括福建官局造光緒元寶一元幣、陜西省造光緒元寶一元幣、光緒八年吉林廠平壹兩銅質(zhì)樣幣、光緒京局庚子銀幣五枚全套、廣東省造壽字庫平一兩銀幣、廣東省造七二反版五枚全套、四川省造光緒元寶楷書幣等等珍罕名幣數(shù)百種,這些錢幣按現(xiàn)在市場價值計,每一枚都在百萬元以上。他的申請書和所捐錢幣,被視察上海博物館的陳毅等中央領(lǐng)導看到后,十分贊賞李先生的愛國之心,并表示要宴請李氏夫婦。后陳毅副總理因公急返北京,委托當時上海市委第一書記陳丕顯、市長曹荻秋、市委宣傳部長石西民等,在錦江飯店設(shè)宴感謝李氏夫婦,家父也被邀請參加。李氏夫婦對市領(lǐng)導的款待和重視非常高興,當即表示要逐年分批捐獻。據(jù)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馬承源介紹,對待收藏家的捐獻,市委與市政府以這樣的高規(guī)格出面接待,絕無僅有。
在李先生委托家父代寫的《捐獻錢幣緣起》中,李先生這樣說道:“今日我在貢獻之余,體會到這類實物以后必將愈來愈少,尤其是稀幣偽品充斥。國內(nèi)善于鑒別的泉幣人才,為數(shù)極少,所謂審定真?zhèn)涡枰b’,分門別類需要‘別’,乃是一科比較深邃的學問,深望國家能以實物培養(yǎng)一批第二代的泉幣專家來做接班人,這也是當務(wù)之急?!?/p>
之后,李氏夫婦于1964年和1965年又分批向上海博物館捐獻中國歷代金銀幣、銅元、古錢、紙幣、元寶等,總數(shù)達萬件。其中古錢有明萬歷通寶大鎮(zhèn)庫錢、咸豐元寶寶泉當三百大錢、太平天國大鎮(zhèn)庫錢等,內(nèi)中僅清朝歷代雕母錢就有80多種;銅元有四川省造光緒元寶當三十、大清銅幣淮字二十文、江西辛亥大漢當十銅元、哈爾濱軍艦壹分幣、光緒通寶、山東壹文、袁世凱十文銅元銀樣等;紙幣有戶部官票咸豐三年壹兩、叁兩、伍倆、拾兩手書面值票,北京戶部銀行光緒三十四年拾兩、叁拾兩票,營口大清銀行光緒三十四年一百角直票,臺南官銀票光緒二十一年伍佰文,湖北官錢局光緒三十年雙頭像拾兩票,圍場官銀號光緒年號伍拾枚票,永七官銀號光緒三十二年壹元票,新疆伊犁官錢總局宣統(tǒng)元年壹仟文、貳仟文票,以及漢代馬蹄金等等。其珍幣罕鈔之多,不可勝數(shù)。
根據(jù)1994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上海博物館編撰的《上海博物館藏錢幣·清代民國機制幣》(其中十之八九為李偉先先生捐獻)中記載,李偉先所捐獻的金幣、銀幣、銅元、鎳幣等機制幣,前幾年,有人估計其價值超過1億元人民幣。但若加上尚未披露和未載名的錢幣如紙幣、古錢、元寶、外國金銀幣以及捐獻給浙江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的錢幣,按現(xiàn)在市場價值,其價值“不可估量”。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李偉先家慘遭不幸,被抄家達四五次,其中一次竟達七天八夜之久,他們?nèi)揖悔s至青海路一條小弄堂內(nèi)的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里。李夫人因受驚嚇而突發(fā)心臟病去世。
1967年夏天,家父帶我探望李先生,只見他手持蒲扇躺在床上,連連咳嗽、喘氣,身體虛弱,處境非常悲慘。兩位泉界好友對于“文革”中,中國錢幣被列為“四舊”非常不能理解。當談及因被抄家散失、損壞了大量珍貴錢幣時,李先生非常痛心。1972年9月17日,李偉先先生因肺氣腫導致心力衰竭而逝世。
中國錢幣市場在發(fā)展,錢幣精神在傳承
李偉先先生與家父生前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中國錢幣能夠得到傳承,達到其應(yīng)有的價值和地位。
2006年中國嘉德春拍,錢幣拍賣連創(chuàng)新高。該場拍賣總金額高達2700萬元,超過了2005年全年四場拍賣的成交總金額(2350萬元)。
其中家父“馬定祥錢幣專場”300多件拍賣額1160多萬元,成交率達到95%以上。其中一枚中華民國十五年“張作霖像陸海軍大元帥紀念壹圓金樣幣”從100萬元起拍,最后成交價為319萬元,創(chuàng)下中國錢幣拍賣歷史新高。
這幾年,中國嘉德公司做得很好,為廣大錢幣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通過拍賣、交流,使大家得到了一個健康、公正、合法的活動場所,使錢幣收藏隊伍日益壯大。
中國錢幣市場已經(jīng)興旺起來,錢幣價格逐漸上漲,更多的愛好者、收藏者和投資者進入錢幣市場,中國錢幣事業(yè)蒸蒸日上,正在蓬勃發(fā)展。
李偉先先生當年捐獻的一些珍貴錢幣,已在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等地公開陳列展覽,吸引著眾多的錢幣愛好者參觀、學習和研究,為弘揚中國錢幣文化發(fā)揮著巨大作用。
今年5月,中國嘉德將舉辦2007春季拍賣會,屆時將舉辦家父馬定祥收藏錢幣專場拍賣會,計劃安排800多件拍品,是歷年來馬定祥收藏錢幣拍賣最大最多的一次專場。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人們的投資收藏理念提升,相信中國錢幣事業(yè)將會越來越興旺。
中國錢幣市場在發(fā)展,中國錢幣精神在傳承,老一輩錢幣收藏大家的愿望正在實現(xiàn)中……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