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盲遍地都是的年代,小學畢業(yè)的人就可以算是“半個秀才”,
等到高等教育有了定的發(fā)展,大學生便成了知識分子的象征,
如今,擁有博士學位的人(最好是海歸)才會讓人感覺到有點學問。
中國營銷的進步和發(fā)展和教育的發(fā)展有很大的相似。在八十年代初,大家普遍沒有營銷概念的時代,哪怕是一個蘿卜,大喊三十遍也可以當黃金賣掉。到九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市場對營銷的要求有了一定的提高,稍有些營銷意識和營銷水平的都賺了個盆滿缽滿,這段時間可以說是營銷人的黃金時期。到九十年代后期,營銷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對營銷人員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有些營銷智慧和功底較深的人開始贏得市場的青睞,一知半解式的營銷人開始日趨感到營銷的艱難,碰壁的事、失敗的案例便時常發(fā)生了。
在這里提出“全營銷”和“半營銷”這兩個概念,絕不是想編些概念嘩眾取寵,實在是從事營銷幾年來,經歷或看多了成功與失敗的案例,給尚處在“半營銷”狀態(tài)的企業(yè)或營銷人提個醒,“半營銷”這個詞是借鑒“半文盲”、“半瓶醋”的概念。之所以用這么刺激的含義,就是想提醒大家別犯“半營銷”的錯誤。
“全營銷”的概念大家是比較好理解的,就充分重視營銷的每一環(huán)節(jié),當然要根據(jù)產品的不同有所偏重和取舍,但是沒有太過于明顯的漏洞或弱點,大家可以參照一些成功的大品牌,和下面提的“半營銷”相對比就不難理解,本文將主要闡述“半營銷”的概念,根據(jù)本人的經歷和理解,“半營銷”經常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為什么產品都能賣好。可以想象一下,在如今奔騰Ⅳ都快要過時的時代,假如你還去賣286或386檔次的電腦,或是在背投逐漸走入家庭的時候,你還是想把14寸黑白電視賣給別人,而且價格也不見得便宜。這樣的營銷會沒有難度嗎?這個道理顯而易見,可是偏偏在市場上就有人一遍又一遍犯著相同的錯誤,這一點在保健品行業(yè)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比如愣是有人想把用南瓜粉做成的保健食品當成治療糖尿病的良藥;配點茶葉(連保健食品批號都沒有)就想降脂,隨便弄個配方就想讓消費者當成神藥……你不碰壁誰碰壁?拜托,有些行業(yè)早已不是隨便抓就是滿把黃金的時代了。有人說,“做出好產品是最好的營銷”,這話和“酒香不怕巷子深”是一個意思,雖然不是完全對,營銷不可能過于依賴產品的先天素質,但也不能太差吧?片面忽略產品本身的先天素質,是絕對不可取的。如果微軟還在賣DOS操作系統(tǒng),恐怕十個微軟也已經倒閉了吧!
2.從來不做市場調研。不了解消費者的心理,不了解競爭對手。道聽途說的一些數(shù)據(jù),拿來做一個新產品的依據(jù),上千萬的費用就往水里扔。天啊,這簡直是在犯罪這種例子在各行各業(yè)的市場上都可以說是屢見不鮮,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3.憑著感覺做廣告。本人在另一篇文章里曾提出過個“體驗訴求”的概念,就是廣告說什么很重要,但讓消費者體驗到你的訴求更重要。記得好像是一個西服的廣告“××西服,民族的驕傲”。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會為 個西服驕傲,那也太沒出息了吧?還有個酒的廣告是“可以喝一點”,真搞不明白,哪個酒不可以喝一點呢?這些產品到底賣得怎樣筆者不得而知,但就算是賣得好,廣告的作用也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廣告的訴求,隨便舉個例子,應該像“關鍵時刻,怎能感冒?”、“讓盤子唱歌的洗潔精是好的洗潔精”,這樣讓消費者多少有點共鳴。云山霧罩的廣告是“半營銷”的典型的代表。合格的營銷人應該盡量首先把自己變成大眾人,使你的心思盡量和大眾(最好是目標人群)心思一致,避免以自己的感覺強加給消費者,這樣才能盡量避免“半營銷”的錯誤。
4.過度依賴某種手段。一 些營銷手段,在某些時期起到過很好的營銷效果,成為營銷界的經典,于是被眾多企業(yè)學習模仿。學習與學習不同, 些企業(yè)聰明地學習,合理取舍、改進和豐富,使其成為“全營銷”的部分。一些企業(yè)卻是盲目學習、或是完全依賴于某種手段。比如會議營銷,筆者所認識的朋友中也正有人在從事這種營銷方式,到目前為止可以說是慘淡經營。當然本人并不是說這種營銷方式屬于“半營銷”,會議營銷在國外也是一種非常成功的營銷方式,對中國的某些企業(yè)或某些產品來說也是這樣,但它并不適合所有的產品,并非任何產品、任何時期都可以盲目模仿的。
5.忽略營銷管理。因為管理不善而導致失敗或是遭受損失的案例,許多資深的營銷人都是有所經歷或是耳聞的。營銷管理的失敗不僅會讓企業(yè)無法充分享受到營銷的成果,嚴重者還會使企業(yè)陷于困境或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