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誦著茅盾的《白楊禮贊》,走過婆娑的樹影旁,我突然生了疑問:究竟什么是美?
世間萬物,蕓蕓眾生間不乏美的事物。有人贊白楊的雄姿,有人詠梅花的傲骨;有人崇“出淤泥而不染”,有人賞筆直的挺拔,有人醉婀娜的婆娑……用欣賞的眼光看事物,眼里就會折射出其美的一面。于是有了菊之清高、竹之虛心、蘭之幽雅、松之剛毅、水之淡泊、雪之潔凈,于是有了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于是有了四大美女,潘安宋玉……
然而在人們心里,并不是萬物都美、眾生皆善。而是愛憎分明,有好有惡。事物一進眼中,就被心里的那面“照妖鏡”映得分明,是美則納,是丑則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審美觀。于是同是楊柳,有人贊其多姿,有人貶其輕??;同是牡丹,有人賞其雍容華貴,有人責(zé)其冠冕堂皇。于是同是生活,有人厭惡世俗,隱居山林;有人喜歡熱鬧,向往城市;有人“但愿長醉不復(fù)醒”,有人“真想再活五百年”……
這大概就是所謂“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效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多追求美。一支《老鼠愛大米》、一首《豬之歌》能讓許多人瘋狂地愛上鼠和豬。雖然這并不足取,但我們不難想到:豬、鼠也有被人認(rèn)可的一面。童話里有丑小鴨變成美麗的白天鵝的故事,有大肚皮青蛙變成英俊王子的故事,有灰姑娘變成高貴王后的故事。童話的結(jié)局大多美好得不合實際,但這至少可以說明:人們追求美。
萬物確實都有其美的一面:有人從臭椿樹上看出其實用的特點,有人從鋪路石身上讀出其默默奉獻的品質(zhì),有人從綠葉身上看到了高貴的靈魂,甚至有人從狹隘者身上看到寬容,從弱小者身上看到偉大。
有人說詩人筆下有美,是因為詩人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如果說,文學(xué)只是主觀的表露,我是不敢茍同的,天地萬物,適者生存。既能生存于世間、立于宇宙,必定有其非凡的一面。這就是美,同時也是客觀事實。
七色中缺了哪一樣,都構(gòu)不成彩虹,五味中少了哪一種,都烹不出佳肴。
用透明的眼光看世界,萬物多么純潔;用博愛的心靈關(guān)注社會,人間多么美好。
(指導(dǎo)教師:趙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