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頭緒繁雜,但管理的核心是對人心的管理,重點是對工作效率的追求,但人的主體性決定人是不可能被控制的。聯(lián)想佛教悟禪的三個境界,類比我們的教育管理,我認為也有三個階段:
悟禪的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階段,管理就是管了才理你,不管不理,管理者以為通過制度可以控制人的行為,所以要建立很多規(guī)章制度,以為通過獎懲可以馴服人的野性,要靠“蘿卜加大棒”;以為通過施恩可以換來人的感恩,所以將組織中的資源作為訓服人的誘餌等等。結果制度管理變成了“貓和老鼠”的游戲,監(jiān)督變成了管理對象戲弄管理者的舞臺,施恩可能遭遇背叛。
悟禪的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階段,人們對追求確定性的科學管理感到困惑,逐漸領悟管理,認識到“有理才能管理住”,“管理也要情感投資”;認識到人們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追求,人不會真正地被控制,最多只是無可奈何的屈服,或者是基于綜合利益權衡的角色扮演,認識到管理和被管理是一種花樣繁多、機制多樣的心理博弈,永遠不變的還是人們內(nèi)心的那份追求。
悟禪的第三重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管理的最終使命是擺脫貓捉老鼠的誤區(qū),消滅管理,通過潛心研究、充分運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激勵因素、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等理論,掌握人性的特質,帶人帶心,實施符合人性的精神管理,達到管理的最高境界——經(jīng)營“人心”的精神管理,這才是人類的心聲。
我認為,校長只有長期堅持學校管理實踐,不斷修煉和體悟,才能沖破玄關,提升至第三重境界,即教育家的境界。
眾所周知,這次基礎教育改革是動真格的,新課程的目標之一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為了學生”,進一步概括起來就是“人”,就是“以人為本”。在這樣的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校長應如何修煉成長、扮演什么角色呢?我認為校長應積極“開展基于工作的學習、在研究狀態(tài)下工作、在課改實踐中不斷反思”,努力成為學品之師、師品之師、人品之師。
1 開展基于工作的學習,做學品之師。
在“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立“學習型社會”以使人全面發(fā)展,記得在學習型組織的管理理論中有一個公式,就是L<C=D,L就是Learn學習,C是Chmlge變化,D就是Die死亡,這公式給我們以很深的啟示:應該說,我們現(xiàn)在還有優(yōu)勢,但如果不抓緊學習,就會像恐龍一樣,雖然曾經(jīng)在侏羅紀強盛,但由于學習不快而適應不了巨變的環(huán)境,迅速被淘汰了;讀書使人神采飛揚,學習是校長素質的保鮮劑,記得當代企業(yè)管理大師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說過,未來唯一持久的優(yōu)勢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新課改是一個重新洗牌的過程,給我們帶來了機遇,更帶來了挑戰(zhàn)。作為校長,必須以身垂范、做孜孜不倦的學習者,搏擊知識信息的浪潮,在學習本體性知識之余,還要學習大量條件性知識,構建自己樹狀的知識網(wǎng)絡體系,在學習借鑒西方先進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的同時,還要開展“本土化”的實踐,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他人學習、向外物學習,兼收并蓄,借他山之石攻新課程之玉。開展基于工作的學習,才能做校長專業(yè)化或職業(yè)化的先行者,才能繼續(xù)保持我們的優(yōu)勢。否則,如果還是用那張“舊船票”去登課程改革的大船,只重復昨天的故事,勢必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2 在研究狀態(tài)下工作,做師品之師。
從事教育就像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一樣,每天都要遇到許許多多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而且,新世紀的特點是:“除了變化不變,就是一切在變”,特別是新課程的實施使新課題層出不窮,比如:如何開展現(xiàn)代學校管理制度的探索和實踐?如何扮演學校戰(zhàn)略規(guī)劃師、學校經(jīng)營者和學校文化領袖角色?如何開展有效的校本培訓,搭建學??沙掷m(xù)發(fā)展的綠色平臺?如何建立學習型組織,促使教師專業(yè)自主發(fā)展?如何升華可塑的校園文化,打造師生自育機制?如何探索學校實施CI戰(zhàn)略設計等等。這些問題的答案在過去的教科書中沒有,在管理詞典中也不會有,需要我們有問題意識,需要我們探索,需要我們進行行動研究。
開展在研究狀態(tài)下的工作,才有可能創(chuàng)新、高效、科學地工作。
3 在課改實踐中不斷地反思,做人品之師。
在新課程改革中,為了使我們的教育教學有利于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我們的教育管理必須有利于每個教師的發(fā)展,要把學校建設成精神樂園,給教師以人文關懷,提高教師的專業(yè)化程度,提升教師的教育品位,讓教師感悟他們的工作不僅是奉獻,同時也是獲?。韩@取自身的成長,獲取成功的愉悅,獲取生命的價值,實現(xiàn)教師生命價值與職業(yè)價值的內(nèi)在統(tǒng)一。要達到這樣的理想境界,需要我們在教育管理中不斷地反思,波斯納有一條公式:經(jīng)驗+反思=成長。反思成功做法和失敗之處、反思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困惑和問題、反思課程改革中理想課程、實施課程和習得課程的接合點,等等,從而使我們的管理真正有效、真正觸及本質,創(chuàng)造出更適合師生發(fā)展、更適合新課程的教育管理模式,為新課程成功實施推波助瀾。
校長是圣園之魂,不僅要做學品之師,也不僅要做師品之師,更要做人品之師,換句話說就是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過的“整個的校長”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迅速融入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積極探索新課改下的學校管理模式和有效策略,努力追求教育管理真諦,不斷逼近第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