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利用保護地栽培冬棗的技術要點,包括扣棚時間,棚室大小,株行距,溫度和濕度的調控,整形修剪,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
關鍵詞:冬棗;保護地;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65.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910(2007)05-0037-02
冬棗是優(yōu)良的晚熟鮮食棗品種,一般不能在中秋和國慶節(jié)供應市場。為使其提前成熟,筆者2004~2006年進行了保護地栽培試驗,結果有3個大棚平均每666.7m2產量1500kg,果實9月底至10月初成熟,比露地早熟15~20天。
1扣棚時間
試驗于1月5日和2 月10日兩次扣棚,結果表明:1月份扣棚,萌芽晚,生長慢,至4月初,棗頭長度僅20cm,葉片和花序較少,坐果率(果/枝)低,可能是因未能滿足冬棗自然休眠期的需冷要求;2月上旬扣棚,4月初棗頭長達60cm,花量多,產量高,成熟期提前。因此,保護地栽培于2月上旬扣棚較適宜。
2棚室大小與株行距
棚室大,增溫慢,保溫好;棚室小,增溫快,保溫效果差。試驗表明,竹木結構的塑膜大棚,東西長60m,南北寬10m,棚高2.5m~3m,占地面積600m2,比較適宜栽培冬棗。株行距以1.5m×2m為宜,株高控制在2~2.5m,每棚栽200株左右。
3溫濕度調控
3.1溫度的調控
春季旬平均氣溫達到11~12℃,棗樹樹液開始流動;氣溫上升到13~14℃,芽開始萌動;氣溫達18~19℃,結果枝和發(fā)育枝進入旺盛生長期;20℃以上開花;花期日均溫23℃以上,且保持7~10天,才能正常坐果。冬棗是高溫型品種,花期日均溫要求24℃以上,而東營花期溫度偏低,且變化幅度較大,對冬棗坐果常有不良影響。保護地栽培可較穩(wěn)定地保持較高溫度,對棗開花坐果十分有利。試驗時不同物候期的溫控指標是:2月上旬覆棚膜,萌芽后棚內及時通風換氣,嚴格控制溫度。一般白天保持23~28℃,不高于30℃;夜間不低于18℃,如低于18℃,點燃酒精爐或煤氣爐增溫,同時在樹下覆膜提高地溫。花期棚溫控制在25~28℃,溫度高于30℃時放風降溫,溫度不能超過35℃,以免出現“悶棚”,造成絕產。當外界日平均氣溫達到18℃時,撤除棚膜。
3.2濕度和光照的調控
保護地栽培可滿足棗樹開花坐果對濕度的要求,但如濕度過大和光照過弱,對坐果和果實品質會產生不良影響。據測定,棚內冬棗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9.8%,而露地棗為24.2%,相差4.4個百分點,其原因與此有關。為調控棚室內的濕度和光照條件,一是采用透光性能較好的聚氯乙烯無滴膜;二是根據溫、濕度變化情況,加強通風管理。棚室的天窗和換氣孔要經常開放,降低過高的溫、濕度;夜間或冷天溫度較低時,應適時關閉。
4整形修剪
棚室內一般采用小冠疏層形,干高50cm,樹高控制在1.5~2.0m。主枝分兩層:第1層選留3~4個主枝,開張50~55°;第2層2個主枝,層間距80cm。對內膛過密的多年生枝及骨干枝上萌生的發(fā)育枝,凡不做更新枝用的一律疏除,保持樹冠通風透光?;ㄇ安捎美?、摘心、抹芽、短截等方法控制生長?;ㄆ诟鶕潴w生長狀況適度開甲,控制樹勢,促進坐果。坐果后適當疏果,每條結果枝平均留2~3個果,疏除小果、畸形果和病果,以提高產量和品質。
5肥水管理
棚內土壤中的肥料自然淋溶流失較少,施足基肥之后,追肥量應比露地適量減少?;ㄇ昂陀坠虼笃谧贩剩看沃晔┠蛩?50g或果樹專用肥500g。開花前噴1遍0.3%~0.5%尿素(或果樹葉面專用肥),花期噴2遍0.3%的硼砂加10~20mg/kg赤霉素,幼果期連噴2~3次0.3%尿素加0.5%磷酸二氫鉀。一般情況下,因設施覆蓋減弱了土壤水分散失,土壤濕度要高于大田,因此,設施栽培可減少灌水的次數和灌水量。土壤過于干燥時,可通過地面灌溉和
空間噴霧進行調節(jié)。
6病蟲害防治
保護地栽培與露地栽培比較,病蟲害較少。但棚內溫度高、濕度大,是病害發(fā)生的有利條件。因此,萌芽前必須全樹噴1遍5~7°Be石硫合劑,生長季交替使用綠得寶、代森錳鋅、三唑銅、多菌靈、甲基托布津、撲海因、鏈霉素等,防治落葉病、棗銹病、炭疽病、黑斑病和輪紋病。應注意防治盲蝽象、棗尺蠖、刺蛾、棗癭蚊、棗粘蟲、桃小食心蟲、食芽象甲、天牛、葉蟬、介殼蟲、壁虱及螨類害蟲。適用農藥有溴氰菊酯、滅幼脲3號、毒死蜱、辛硫磷、吡蟲啉、霸螨靈和速撲殺等。因棚內濕度較大,施藥時最好加粘著劑,以增強農藥的附著力,提高防治效果。防止棚溫過高時噴藥,以免引起藥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