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jié)合的一種彩瓷裝飾工藝。其工藝程序是先在胎上用青花畫好圖案,罩上透明釉,入窯焙燒。燒成后,再在青花輪廓線內(nèi)填畫各種低溫彩料,又復入窯爐二次燒成?!岸凡省币幻钕瘸霈F(xiàn)在成書于清雍正年間的《南窯筆記》一書中,它說:“成、正、嘉、萬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種。先于坯上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斗彩。填者,青花雙鉤花鳥、人物之類于坯胎,成后,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畫填出者是也?!薄赌细G筆記》的作者認為,凡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斗成完整圖案的稱為斗彩;凡是用釉下青花雙勾圖案輪廓線,而以釉上彩色填入的,叫做填彩。其實,從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結(jié)合的角度看,填彩也應屬于斗彩的范疇之內(nèi)。近代學者陳萬里先生曾將斗彩詳細分為點彩、覆彩、染彩、填彩四種:全器圖案主要是釉下青花畫成,只以釉上彩色稍加點綴的為點彩;在釉下青料已畫成的圖案上覆蓋釉上彩色的為覆彩;在青花圖案的輪廓邊緣,用釉上彩色烘托相襯的稱為染彩;以青料雙勾輪廓線,釉上填入彩色的為填彩。
斗彩萌發(fā)于明宣德年間,1985年發(fā)現(xiàn)的西藏薩迦寺收藏的宣德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碗,其突出特點是在鴛鴦紋飾上采用了青花與五彩相結(jié)合的工藝。1988年11月,景德鎮(zhèn)明代御器廠遺址宣德地層出土了數(shù)件在裝飾工藝上與薩迦寺所藏相似的瓷器標本。但真正意義上的斗彩出現(xiàn)于明成化年間,這一時期的斗彩已發(fā)展成為獨立的彩瓷品種。成化斗彩的主要成就是開創(chuàng)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彩色相結(jié)合的新工藝,其釉上彩的色彩多達十余種,有鮮紅、油紅、鵝黃、杏黃、蜜蠟黃、姜黃、水綠、葉子綠、山子綠、松綠、孔雀綠、孔雀藍、葡萄紫、赭紫、姹紫等。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極其鮮明,如鮮紅,色艷如血,厚薄不勻;油紅,色濃艷而有光澤;鵝黃,色嬌嫩透明而含微綠;杏黃,色閃微紅;蜜蠟黃,色稍透明;姜黃,色濃光弱;水綠、葉子綠、山子綠等,色皆透明而閃微黃;松綠,色深濃而閃青;孔雀綠,淺翠透明;孔雀藍,色沉;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赭紫色暗;姹紫色濃而無光。成化斗彩的繪制和施彩方法是應用青花雙勾輪廓線,在花和人物的衣服上,以平涂的方法施彩,因此,樹葉無陰陽向背之分,花朵也無反側(cè)之別,人物的衣著都是有表無里的一色單衣,山石也無凹凸之感。成化斗彩瓷器多數(shù)是小酒杯和高足杯,一般口徑都在7至8厘米左右,畫面疏朗秀麗。如有名的雞缸杯,多數(shù)畫公雞一,母雞一,小雞三,并有牡丹湖石或蘭草湖石,湖石以青花表現(xiàn),其他以各種彩色組成鮮麗優(yōu)雅的畫面。除雞缸杯外,人物、嬰戲、花鳥和葡萄杯也都十分精致。此外還有團花蓋罐和天馬蓋罐,底有“天”字,俗稱天字罐,更是十分名貴之作。成化斗彩瓷器基本上都是官窯瓷器,在明代就獲得了極高的評價,萬歷《野獲編》說:“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在香港蘇富比2003年秋季藝術(shù)品拍賣會上,一件明成化斗彩花卉紋高足杯的成交價為9,918,400港元,折合人民幣10,513,504元。至嘉靖、萬歷時期,斗彩則變得繁密、濃艷,被稱為“青花五彩”。
清代康熙時期的斗彩器不及成化斗彩那么精致嬌艷,但斗彩工藝有所改進,即紅彩以洋紅取代了礬紅,顯得更加明快艷麗。清代斗彩改變了成化斗彩“葉無反側(cè)”“四季單衣”的弱點,圖案性更強,繪畫精細,但也失去了成化斗彩清秀飄逸的風格。清代斗彩以雍正時期最有成就,在紋飾布局、色彩配合和填彩工藝方面都有了新的發(fā)展。其突出成就之一是仿制成化斗彩的成功。清宮內(nèi)務府造辦處檔案有一段記載:“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交來成窯五彩瓷罐一件(無蓋),……奉旨,將此罐交年希堯添一蓋,照此樣燒造幾件?!边@類成窯五彩罐即是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成窯斗彩罐。該院收藏的那種補配的斗彩蓋罐和原罐大都比較接近。傳世的雍正斗彩器中還有仿成化斗彩的雞缸杯、馬蹄杯等,有的幾乎可以亂真。雍正斗彩的另一成就是將粉彩與釉下青花相結(jié)合,突破了過去單純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jié)合的傳統(tǒng)工藝,色彩更加豐富,制作工藝更加精細。所繪斗彩,先以淡描青花勾出紋飾輪廓線,再填以各色細潤彩料,施彩薄而淺淡,填彩準確,很少溢出青花輪廓線,紅色油潤,綠色似水般瑩亮明凈,布局簡潔優(yōu)雅,使斗彩顯得更加秀麗清逸。其精致程度比之成化斗彩,似猶勝一籌。香港蘇富比2005春季藝術(shù)品拍賣會,一件清雍正斗彩雞缸杯成交價為3,032,000港元,折合人民幣3,213,920元,由此可見雍正斗彩的魅力。乾隆以后,斗彩瓷器雖仍然盛行,但已無創(chuàng)新之制品。
(整理: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