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匾是在木匾上通過雕刻、髹漆等工藝做成的作品,往往因和政治文化界名人有關而蘊藏巨大的文化收藏價值。2005年上海某拍賣行一塊估價6000~8000元的康有為題字漆匾,最后竟以63800元成交,足見當時競買的激烈。那么,為什么漆匾如此受追捧呢?在古代,漆匾往往體現(xiàn)了主人的文化、修養(yǎng)、信仰、榮譽、追求、友情、祝福等,對主人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它常常被擺放在一個非常醒目的位置,或門口,或中堂,或書房,或客廳。既有自制的,也有別人贈予的。
在匾的等級中,筆者認為最高等級的自然是皇帝親賜的御匾,其次是政治文化界名人名家題字的匾,再就是地方名人、儒士等的題字匾。至于那些無名無款,字跡一般的匾,應該只能算是檔次較低的工藝品了,收藏價值也相對要低一些。
下面介紹的這塊漆匾是從湖北省蘄春縣蘄州一農(nóng)家傳出的,起初未被重視,經(jīng)筆者細心研究后發(fā)現(xiàn)竟是存世珍罕的王爺賜匾,十分珍貴。該匾長170厘米,寬64厘米,厚4.5厘米,樟木質地(因歷時久遠已有明顯裂痕)。匾中鐫刻“方脈名家”四個楷書大字(方脈是指中醫(yī)),邊款從匾右角直讀到左角:“萬歷甲辰孟秋月為本府醫(yī)官李承嚳立”。在匾的中間落款:“樊山王書賜”,在“書”字和“賜”字之間夾刻了一方大紅朱砂印“樊山王章”。從文字內容可以看出,此匾是在萬歷甲辰年(1604年)七月樊山王為表彰王府醫(yī)官李承嚳醫(yī)術高超,親筆題寫了匾上文字,刻好后賞賜給這位王府醫(yī)官的。萬歷甲辰年的樊山王是朱翊,他于1597年繼承王位,1622年去世,在位25年(1597-1622年)。筆者多方考證,未曾發(fā)現(xiàn)他另存的其他墨寶,因而此匾可能是他存世的唯一書跡了。
在明代眾多王爺中,樊山王朱翊應算得上是一位才德皆佳的王爺。朱翊自己有詩作傳世,他曾撰著詩書《廣宴堂集》二十四卷,收錄于《四庫全書》。另外,他還和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有著特殊的關系。研究《西游記》的學者大多認為,《西游記》是一部以吳承恩為主導群體創(chuàng)作的著作。然而萬歷年間的樊山王家族也參與了寫作,當時朱翊還是王子,吳承恩在蘄州樊山王府任紀善(八品官),教他和另幾位王子禮儀。湖南學者張曉康研究后更大膽得出結論,朱翊不僅參與了《西游記》的寫作,而且也是《西游記》的最后編修寫定并將其傳出者。多方研究表明,樊山王朱翊不但為人賢達,更在文學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歷史不該遺忘的一位王爺。
這塊漆匾文字清晰華美,書法穩(wěn)健有度,制作華貴端莊,內容詳實明了,出自王府,傳承久遠,作為皇族墨寶遺存的另一種方式,其珍貴稀罕自不言喻。
(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