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群雄爭霸,天下大亂,魏、蜀、吳割據(jù)一方,成三足鼎立之勢。為鞏固政權,發(fā)展經(jīng)濟以圖一統(tǒng)天下,三國分別建立了各自的貨幣制度,在沿用兩漢舊錢的基礎上,先后自行鑄造了貨幣。
蜀漢在三國中地處西南邊陲,民寡國弱,為北伐中原、恢復漢室、連年出兵,自始至終承受著巨大的軍費開支,因而,該國實行的是一種“大錢”的政策。初據(jù)巴蜀時,劉備即聽從臣屬的建議,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始鑄“直百五銖”,以一當百,“數(shù)日之內(nèi),府庫充實”。此后,又相繼鑄造了“太平百錢”和“世平百錢”,這兩種錢因未見諸史載,泉界素有爭議。直至1980年,四川成都小通巷出土“太平百錢”銅范一件,才為蜀漢政權鑄行此錢提供了物證。
“太平百錢”,錢文順讀,存世小錢多見,錢徑僅1.3厘米,重0.7~1克,應為后期減重錢。初鑄大錢徑2.6~2.7厘米,重5~7克,錢文有隸書、篆書兩種,背有水波紋。其中,以“百”字上端作“羊角”狀稀見,俗稱“羊角百”。另有形制相同的“世平百錢”,存世極罕,全國知名的“古泉園地”網(wǎng)站,泉友發(fā)貼無數(shù),而“世平百錢”真品,所見不過一兩枚而已。之前泉界對其所定的珍罕等級,其實是偏低的。
閣主所藏“太平百錢”及“世平百錢”一對,均為初鑄大錢,背水波紋,篆書“羊角百”。“太平百錢”(圖1)徑2.75厘米,重5.85克,“世平百錢”(圖2)徑2.9厘米,重6.6克。為覓這對名譽品,閣主前后花了數(shù)年時間。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諸葛亮輔助劉備苦心經(jīng)營西南一隅,意圖逐鹿中原,怎奈連年征戰(zhàn),經(jīng)濟不堪重負,一枚數(shù)克重的小錢竟妄當百錢,由此可見其敗象已露。公元263年,蜀漢歷經(jīng)43年,終為魏國所滅。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