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社會,女子纏足是一種陋習(xí)。女孩子從小用布帛緊裹雙足,使足骨變形,腳形尖小,以為美觀。清乾隆時的進士錢載,在其所著《十國詞箋》中說:“南唐后主(李煜,960-975年)宮人娘,纖麗善舞,后主作金蓮高六尺,飾以寶物,命娘以帛纏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素襪舞蓮花中,由是人皆效之。為中國婦女纏足之始?!鼻蹇滴鯐r高士奇所著《天祿志余》說:“史記臨淄女彈弦邐,又云揄修袖躡利屣。利者,以其首之尖銳而言也。疑古時舞人已有纏足者,唐人詩賦,如溫庭筠‘粲織女之束足’,白居易‘尖頭鞋履窄衣裳’之類。以此事已不始于五代,然其初決非盡人皆纏足也。至宋以后習(xí)染日深,幾視為婦女普通之事?!笨滴跞辏?664年),有詔禁纏足,實行了四年又罷此禁。太平天國,洪秀全曾禁止纏足。辛亥革命(1911年)的先驅(qū)大力反對纏足,從而纏足之風(fēng)逐漸廢絕。然而山區(qū)、農(nóng)村、偏遠地區(qū),到解放前尚未盡絕。
舊時婦女纏足,用三寸金蓮來贊美?!赌鲜贰R東昏侯紀(jì)》記載:“鑿金為蓮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花也’?!焙笠蚍Q女子纏過的小腳為“金蓮”。
圖1底兒香式,平底,三斜角柱形體。底呈劍鋒形,長12厘米,厚4.2厘米。底包藍土布,白棉線繩納成。粉紅緞,鞋前兩側(cè)用五彩絲線各繡番蓮花及枝葉。此鞋是青少年婦女所穿。
圖2底兒香式,底面呈劍鋒形,長12厘米,后寬4.3厘米。底前厚0.8厘米,后厚2厘米。鞋幫是黑緞面,前鞋臉中間繡一朵牡丹,幫上繡纏枝蓮紋,用五彩絲線繡成,鞋幫因年久裂縫。鞋底面是手工織的藍土布罩面,用白棉線繩密納而成,稍有磨損。此鞋從做工精致、繡花艷美來看,是官宦貴族家中年婦女所穿,似清中晚期物件。
圖3道士冠式,底呈劍鋒形,底通長12厘米,后寬4.5厘米。底用白棉土布包面納成。后跟呈梅花柱狀,高3.6厘米。高跟用藍土布罩面,其心納成五瓣梅花,白土布包高跟的柱體,柱體為五個弧面,又密密用白棉線納牢。鞋面用紅緞繡桃花、蝴蝶,鞋幫繡桃花枝葉,鞋口用綠綢沿邊,鞋口下是黃紫兩道花邊。此鞋造型新穎,做工特別精細,應(yīng)為有身份的青年婦女所穿。一寸多的高跟繡花鞋很少見。
舊社會讓婦女纏足,是對婦女的殘害,是套在婦女身上的枷鎖。從而限制了婦女的生存空間,降低了婦女的社會地位。這是男尊女卑封建禮教的產(chǎn)物。這幾雙三寸金蓮繡花鞋,就是舊社會這一陋習(xí)的見證。
(責(zé)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