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傳統(tǒng)的宗教,是由先秦時期的道家思想發(fā)展而來的。祈求長生不老,成為神仙,是人類最早、最突出、最永久也是最普遍的愿望。它產生于人類社會的早期,至道教產生的前夕,已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這一理想雖不一定必屬道教,但卻成為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的終極目標就是得道,道在人間的實現(xiàn)者及超自然的體現(xiàn)者是神人、至人、真人,也就是道教徒們所謂的神仙。神仙的本質是自由,即打破時間、空間及身體的一切限制,與天地同壽,與萬物為一。為此,道教徒們希望通過內部與外部的努力修煉,去無限接近和實現(xiàn)個體生命的自由,以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為生命永恒提供一線希望。從這方面來看,道教的這種信仰是人類超越生命局限的精神結晶。這雖然是一個無法圓的夢,但它反映了道教對生命奧秘的努力探索,反映了人類永遠的追求,是極其動人的生命理想。雖然自漢代始儒家學說就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正統(tǒng),但道教并未因此而衰弱,反而日益壯大。因為它帶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植根于民間這片豐厚的沃土之中,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其次道教信仰符合了人類超越生命的理想。銅鏡作為一種大眾化的生活日用品,自然也就對道家學說有所反應。道教對鏡文化的影響,最為突出的就是神仙思想全面向鏡的紋飾、銘文中滲透。從秦漢早期到明清之時,我國的銅鏡中都充滿著濃厚的神仙思想。其中不僅有大量的神仙形象圖飾,如羽人、王子喬、赤松子、東王公、西王母、仙女、八仙等,而且有眾多的銘文對此進行說明。
我國古代神仙思想遠在戰(zhàn)國時就已出現(xiàn)。秦漢之際眾多的仙人神獸鏡、飛仙鏡表明在道教之前的人們就在以鏡寄托現(xiàn)世幸福的愿望,裝填長生不老的祈禱,銘刻向天上世界平安飛翔的理想。 漢代道教的形成使升仙思想有增無減,在漢代的四神鏡、畫像鏡、規(guī)矩鏡、神獸鏡上多有羽人的形象。羽人即是漢人頭腦中的仙人,他是道教形成期關于神仙世界的主觀臆想,是道家所追求和宣傳的超越時空和宇宙的能夠長生不老的人,羽人的形象在漢鏡上多有表現(xiàn),也有把道士稱為羽人、羽士的?!妒斑z記》中就提到燕昭王夢見有人衣服皆毛羽,因名羽人,夢中還問其成仙之術。如漢代羽人四神鏡(圖1),四個身生毛羽、半人半獸的羽人跨騎在四神背上,表現(xiàn)了人們借助四神的力量企望升天成仙的理想。道教中的神仙吸取了道家的神人、至人的飛翔特點。另外,在漢鏡中還出現(xiàn)了許多有名有姓的神仙,如王子喬、赤松子、黃帝、東王公、西王母、南極老人、伯牙、鐘子期等,這集中反映了時人對長生登仙理想的大發(fā)展。鏡紋中的王子喬,乃周靈王太子。傳說中的西王母不僅自己是神仙,長生不老,而且還掌有不死之藥和長壽仙桃?!痘茨献印び[冥訓》中就載有后羿請不死之藥與西王母,嫦娥竊藥而奔月的故事,而在傳說中漢代東方朔還曾偷過她的長壽仙桃。因此她在漢代鏡中占有顯著的地位。人們把西王母鑄于鏡背,是希望她能幫助人們實現(xiàn)長生的愿望。為了配合西王母,人們又根據(jù)五行觀念生出了與之相對應的陽神東王公。在道教中,東王公為男仙之主,西王母為女神之宗。此二元尊,乃陰陽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萬靈,育養(yǎng)群品。長生飛化之士,在升天之初,均先覲西王母,后拜東王公,然后升三清朝太上。于是東王公與西王母成為漢代鏡中兩位至尊之神,在漢鏡題材中反映極多。如漢代東王公西王母畫像鏡(圖2),鏡中上下對置東王公、西王母,兩側皆有羽人服侍,左右兩側對置青龍、朱雀。道教徒們希望借助當時兩位至尊之神實現(xiàn)升仙得道的愿望。而對道家所追求的神仙世界,反映更直接、表達更具體的是四神鏡、畫像鏡、神獸鏡上那一段段長長的銘文。如“尚方做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浮游天下遨四?!保弧吧洗笊?,見神人,食玉英,飲禮泉”。這種銘文不僅僅告訴人們仙人的理想生活,而且也昭示了成為仙人的途徑。官工尚方制作的銅鏡中有這類銘文,私人鑄鏡中也多有之,這說明漢代社會自上而下彌漫著濃厚的神仙觀念。
在我國鏡文化極為發(fā)達的隋唐時期,表露求仙信仰的鏡顯著增多。到了唐代,道教已經(jīng)發(fā)展成熟,反映在銅鏡上的神仙題材有仙騎鏡、飛仙鏡、嫦娥奔月、真子飛霜、王子喬吹笙引鳳等。漢時毛發(fā)披肩、身生毛羽、半人半獸狀的羽人不見了,代之以博衣廣袖,更具人的外在特征的仙人,這種形象上的變化,標志著神仙思想的進一步成熟和規(guī)范化。唐代的飛仙鏡中,鏡的最高處是仙山福地,下為人間,中為兩飛仙;仙騎鏡為二仙或四仙騎獸跨鶴,如唐仙騎鏡(圖3),四仙人分別跨乘飛禽、神獸在天空遨游,顯然反映得是道教的飛升思想。而唐代極為盛行的真子飛霜鏡中,其彈琴的主題也很可能與求仙有關。如唐代真子飛霜鏡(圖4),鏡鈕置于蓮葉紋中,蓮葉莖直連于下方的山石水池中。鈕的上方有浮云和仙山。鈕的左側是一片竹林,林外有一人席地而坐,長袍寬袖,膝上橫一琴,雙手撫琴,面前有長方形幾,幾上有筆、硯等物;鈕的右側一鳳立于山石上,振翅翹尾凝視前方?!顿Y治通鑒》之《漢紀》五十八載:“(建安十五年)朝廷遣南陽張津為交州刺史。津好鬼神事,常著絳帕頭,鼓琴,燒香,讀道書,云可以助化”。又如《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載:“彈《南風》之雅操,發(fā)清商之妙曲……不受當時之責,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則可以凌宵漢,出宇宙之外矣?!庇纱丝梢?,鏡中無論是操琴、撫琴、鼓琴,還是聽琴者,其終極目的自然是想借助琴的“神力”,“化去不死”,變成可以凌霄漢的仙人,唐王子喬吹笙引鳳鏡(圖5)也即此意。唐代月宮鏡中對前代廣為流傳的嫦娥盜仙藥飛升故事的集中反映,也正是道教大興煉丹服藥以求長生成仙作法的反映。隋唐之際,“八卦”這一我們中華民族道教文化中的瑰寶也登上銅鏡舞臺,各種形式的八卦圖紋鏡頻頻出現(xiàn)。不僅如此,八卦圖紋還與不少表現(xiàn)古人天文、宇宙觀念的圖像結合出現(xiàn)于銅鏡之上,反映了人們對于天地萬物,自然生命的一種探索與思考,也是中國文化“藏道于鏡”觀念的集中體現(xiàn),如四山日月星辰八卦鏡、八卦百煉鏡、八卦干支鏡等。另外,盛唐時期紋飾中的主要內容鸞鳥也與八卦結合而行,如對鸞八卦鏡,還有八卦十二生肖鏡,表現(xiàn)了道教文化中的神仙題材進一步向世俗化方向發(fā)展。
道教本身在許多方面都要用鏡,若未提出特別要求,用一般銅鏡也可以,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有特殊要求的。如葛洪在《抱樸子·內篇·登涉》中所說的道士入山必備之鏡,就要求用明鏡徑九寸以上。由于對所用之鏡有復雜的要求,一般的工匠造鏡難達此要求,故而道士們往往自鑄明鏡。我們知道,我國古代許多有關冶煉鑄造的高超技術是掌握在道教徒手中的,在丹藥的煉制過程中,其冶煉鑄造技術獲得了極大的提高。因而銅鏡的鑄造對他們來說并非難事。道教徒們可根據(jù)自己的特殊需要,制造出各種形制的道教用鏡。唐代的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就是一位鑄鏡高手,據(jù)文獻記載,唐日月星辰八卦鏡(圖6),(銘曰:“天地含象,日月貞明,寫規(guī)萬物,洞鑒百靈”)和“龜自卜”八卦鏡(有龜紋,銘曰:“龜自卜,鏡自照,吉可募,光不耀”)即出自司馬承禎之手。在我國出土的銅鏡中,也有對道士鑄鏡的實證。如宋代的“匪鑒斯鏡”銘文鏡,鐘形,在其中央的方框內有“李道人造”之銘文,其兩側銘曰:“匪鑒斯鏡,以妝爾容”。這正表明造此鏡的人是道士,其鏡的用途非為照容,而是具有道教色彩的。由于道教對鏡的大量運用,鏡中也有了對道士修煉生活的反映,于是鏡又與道教修行活動相結合了。對此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的就是氣功鏡,宋代有多種氣功圖形鏡。如《中華歷代銅鏡鑒定》中的一面氣功鏡,鏡背飾一道士模樣的人物置身于叢林中,其旁有象征長壽的靈龜、 仙鶴,仰望空中的日月,似乎在呼吸作吐故納新狀。
宋代反映神仙思想題材的銅鏡則以仙人龜鶴齊壽鏡為主,如圖7,主紋為鏡左一門,門旁有棵樹,樹下一侍者抱著一龜,鏡右坐一仙人,側有一侍者,一仙鶴,或立或舞,鏡下方有流水。仙人、侍童與代表福祿壽的鶴鹿龜組成一種固定的圖案,更具有了世俗化的傾向。仙人駕鶴鏡及二仙過海鏡反映八卦的風氣也頗為濃厚,宋代留下了不少關于《易經(jīng)》的論著,八卦深奧的道理在宋鏡上反映順理成章。地支與八卦五行相對應,是中國古代《易經(jīng)》法則要素,八卦地支五行鏡,鏡圓為天,方框為地,鈕為日,道出萬物演變的規(guī)律,較為正確地反映了易經(jīng)哲學。
在與宋代同時的金代銅鏡所反映的神仙題材上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那就是以“柳毅傳書”傳奇故事為題材的銅鏡所反映的世俗人與仙人的關系。如金“柳毅傳書”鏡(圖8),鈕左側上方沿著鏡邊伸出一株大樹,枝葉沿至右上方。樹下一男一女做對話狀,身前幾只小羊,鈕右側一人牽馬東去。這就是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柳毅傳書”。柳毅作為一介書生,洞庭龍女乃仙界之異類,龍女的不幸預示著仙界生活的局限,而與柳毅最后結為夫婦則是把生活的理想從高高在上的天界轉移到了現(xiàn)實的人間。
元代銅鏡上開始出現(xiàn)了八仙的形象,八仙是道教神仙思想在民間流傳發(fā)展演繹的產物,是幾千年道教思想發(fā)展的集大成者。在以八仙為內容的鏡中,有道教八仙手持的器物組成的八寶鏡、呂洞賓斬蛟鏡、八仙過海鏡、海神出游鏡、觀音浮海鏡、洛神鏡等。還有一種稀有的藍采和擊板踏歌鏡,周世榮在《中華歷代銅鏡鑒定》中介紹說:“元明之際有藍采和擊板踏歌紋飾銅鏡多種。圖中藍采和腰系寬帶,手持大拍板踏歌,樹下有童子數(shù)人,拍手歡呼?!庇秩绨讼勺坨R(圖9),鏡鈕上方正中飾手持拐杖的壽星,下方飾八仙各持寶器,或拱手作慶壽狀。八卦鏡不僅在唐代非常流行,其生命力也因與道教的關系而獲得極強的延續(xù)性。元代也有八卦鏡,如《中國古代銅鏡圖典》所載元八卦星象鏡(圖10)中圈環(huán)列八個“壽”字,更進一步體現(xiàn)了道教祈求長生,升天圓滿的愿望。
明清之時,仍有許多鏡與道教神仙信仰及成仙內容有關。如《中國古代銅鏡圖典》中的明萬歷天上人間鏡,其紋飾中有仙人、浮云、殿堂、日月、牌坊等,其銘為“元始祖神先天地精”、“妙合丹成與道合真”、“大明萬歷癸未冬”。還有明八仙壽老鏡、仙人樓臺鏡等,上面都有神仙故事。清代薛晉侯方鏡之銘“既虛其中,亦方其外,一塵不染,萬物皆備”所體現(xiàn)的思想也與道教相一致。
通過對各朝代與道教思想內容相關銅鏡的大致分析可看出,雖然各代神仙鏡都有各自獨特的方面,其流行的形制銘文也有所不同,但其主題思想?yún)s顯得驚人的一致,即都表達了對神仙的向往,對長壽的渴求。在道教漫長的發(fā)展歷史中,由于人們對神的向往與追求從未消歇過,所以與此相關的鏡中的求仙信仰也就從未間斷過。 所以說銅鏡紋飾所反映的神仙思想已具有一個完整的發(fā)展序列,從這種意義上講,銅鏡紋飾也是研究中國道教發(fā)展史最直接的材料!當然,本文所論述的只是中國古代銅鏡與道教文化的極其概括性的一個片段,今后隨著我們對鏡與道教文化研究的逐漸深入,我們可以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