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2日崇源國際拍賣公司在澳門旅游塔會展中心舉辦的春季拍賣會,聲勢浩大,拍品繁多,種類有中國佛教文化藝術、18世紀至19世紀波斯地毯和中國古董等。中國古董是這次拍賣會的重頭戲,其中有古代青銅器106件組,另外還有諸多彩繪陶俑、釉陶俑、瓷器、金銀器、漆器、木雕、掐絲琺瑯等,總估價5700多萬元港幣。此次拍賣精品紛呈,瑰寶迭出,使人眼花繚亂,有美不勝收之感?,F(xiàn)選取其中8件青銅器珍品與藏友們共同欣賞。
1. 獸面紋提梁壺
這件壺的時代屬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是一種造型比較特殊的壺,因有提梁,故有人稱其為卣(圖1)。
通高31厘米,頸部細長,小口外侈,下腹扁圓,圈足低矮,蓋面隆起,中央有鉚釘形鈕,蓋沿伸出子口,與器口密合,整體呈瓠瓜形。蓋鈕飾圓渦紋,蓋面飾三角雷紋,頸部飾云雷紋組成的獸面紋帶,其上有兩道弦紋。這種壺的提梁造型特殊,整體呈“U”字形,上部較圓,中腰束收,緊貼壺頸,順勢向兩邊伸展,兩端做成蛇頭形,以鉚釘形鈕與壺體相套接。蛇頭上翹,口微張,轉動自如,且生動傳神;梁面微鼓,以菱形和三角形雷紋作為蛇的鱗甲。提梁上端有一個半圓形鈕,上套蟬紋鏈條與蓋鈕相連。
這件壺與《中國青銅器全集》第三卷著錄的安陽殷墟小屯18號墓出土獸面紋提梁壺以及武官村一號墓出土的“北單”提梁壺相近,造型優(yōu)美,做工精致,保存完好,銹色斑駁陸離,藝術價值頗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商代青銅珍品。
2. 獸面紋
該通高39厘米,口徑7.5厘米,是一件典型的西周早期文物(圖2)。
是古代的蒸飯器,最早是用陶制,全器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體似鍋,用以盛食物,稱為甑,下部為鬲,用以煮水,蒸汽通過腰部的箅孔升到上部,將飯蒸熟,猶如今天的蒸鍋。這是我們祖先最早科學利用蒸汽的范例。青銅在商代中期已有鑄造,但為數(shù)甚少,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較多,特別是西周末春秋初,是絕大多數(shù)銅器隨葬墓必有之器。它和鼎、簋、壺、盤、組成一套隨葬禮器。
這件的造型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獸面紋(見《文物定級標準圖例》第184頁)和北京琉璃河253號西周墓出土的圉(見《中國青銅器全集》第6卷第10頁)基本相同,是西周早期青銅的代表之作。侈口方唇,口沿上有一對索狀立耳,甑腹寬綽,鬲部分襠,柱足,束腰內(nèi)有半環(huán)形鈕,連接桃形箅,箅上排列五個十字鏤孔。甑沿下飾三列精細的云雷紋組成的獸面紋帶,鬲腹飾浮雕牛角獸面紋。獸面鼓目咧嘴,獠牙外露,形態(tài)猙獰,給人以神秘譎奇之感。甑的內(nèi)壁鑄銘文17字,其中重文2字。銘文是:“叔作寶,至于子子孫孫其萬年永寶用?!保▓D3)
該是一件西周青銅禮器,鑄造精致,保存完好,銹色斑駁,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它的銘文為研究西周史提供了可信的資料。
3. 蛇紋筒狀卣
這件卣整體作直筒形,高20厘米(圖4)。蓋面隆起,頂上有花苞形鈕,下有子口插入卣口之內(nèi),中腰有鉚釘套接提梁。蓋面有六條高浮雕蛇糾結纏繞,蛇頭翹起,均勻分布在蓋沿周圍(圖5)。卣體的紋飾由14條相互糾結的高浮雕大蛇組成,其間又有若干小蛇盤曲,蛇頭圓雕,呈鈍三角形,圓目外鼓,軀體盤繞,鱗甲比,大蛇頭向上,小蛇頭向下,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寓動于靜,極富裝飾效果。
這件蛇紋卣充分表現(xiàn)了西周時期我國南方古越族的文化特征和藝術成就,是一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都很高的青銅器作品。特別是蛇首突出器表的做法,僅見于廣西恭城和湖南衡山出土的春秋晚期青銅尊上,難能可貴的是這件蛇紋卣的時代屬西周早期,截至目前可說是獨一無二的孤品了。
4. 虎座人鈕交龍紋豆
通高19.6厘米,一對兩件(圖6、圖7),時代屬于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體呈扁圓,子母合口,蓋面隆起,中部設有套環(huán)鈕,外圍有三個圓雕跽坐人形鈕。人面向外,眉目清晰,兩手相疊,置于腹部,豆體圓腹圜底,兩側有一對環(huán)耳。豆柄作圓柱形,豆座由兩只立虎組成?;㈩^一向左一向右,拱腿卷尾,豎耳圓目,張口露齒,作怒吼狀,一派兇猛氣勢。豆蓋、豆盤均飾交龍紋,以紅銅絲鑲嵌而成,虎耳、虎目等部位則貼飾金箔。
這對青銅豆造型奇特,雙虎座、人形鈕為迄今所僅見,且紋飾優(yōu)美,鑄造精良,具有重要的藝術和歷史價值,是中國青銅器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5. 交龍紋缶
缶本為陶器,《說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jié)歌,象形。”青銅缶始見于春秋中期,從自名得知有兩種,一種是尊缶,盛酒器;一種是盥缶,盛水器。這件缶是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作品,從其造型和裝飾華貴可知為盛酒尊缶(圖8-9)。
通高57厘米,器口外侈,束頸隆肩,弧腹平底??谏显O置平頂蓋,近沿處有一周七組復瓣仰蓮,置有三個獸首小扣,使之與器口緊密扣合而不致移動。蓋頂中間又有一個圓形小平蓋,上有立鳥形捉手(圖10、圖11)。蓋、器裝飾交龍紋。特別引入注目的是器壁上的立體裝飾,肩、腹之間有四個銜環(huán)龍形耳。龍作吐舌回首狀,口銜一枝蓮莖,兩端有盛開的蓮花。龍首上有一個雙身龍咬住其額頂;龍的身軀蜿蜒為耳。兩側有展開的雙翼,龍尾為逶迤,末端為盛開的蓮花。龍耳之間有四只引頸長鳴、展翅飛翔的禽鳥(圖12)。器底下接三只鳥形足,鳥作站立狀,雙翅展開。
這種多種動物圓雕裝飾在青銅器上非常罕見,為研究青銅器的裝飾藝術、紋飾內(nèi)涵、鑄造工藝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優(yōu)美的造型、華貴的裝飾、精致的做工也使其具備了珍貴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6. 錯金鑲嵌綠松石龍鳳紋帶鉤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腰帶上的掛鉤。帶鉤的使用,最早可上溯到西周晚期。山東蓬萊村里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就曾出土過方形素面銅帶鉤。春秋中期的銅帶鉤在河南洛陽中州路西工段、淅川下寺、湖南湘鄉(xiāng)韶山灌區(qū)、陜西寶雞茹家莊、北京懷柔等地墓葬均有出土。
古文獻也記載春秋時期,管仲射中齊桓公帶鉤的故事。公元前685年,齊國的國君齊襄公被殺,襄公的兩個兄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君位,公子糾的師傅管仲在公子小白回國途中攔截阻擊,拔箭射去,正好箭中公子小白的帶鉤,公子小白倒在車中裝死,躲過了這場災難,隨后小白和師傅鮑叔牙抄小道搶先回到了國都臨淄,當上了齊國國君,也就是齊桓公。他知道管仲有才能,不記前仇,重用管仲,終于完成霸業(yè)。這個故事也說明了春秋時期帶鉤已經(jīng)相當流行,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王公貴族、社會名流都以帶鉤為裝飾,形成一種社會風氣,帶鉤的制作也日趨精巧。帶鉤的作用,除裝在革帶的頂端用以束腰外,還可以裝在腰側用以佩刀、佩劍、佩削、佩鏡、佩印或佩帶其他裝飾物品。南北朝以后,一種新型的“蹀躞帶”代替了鉤絡帶,“蹀躞帶”不用帶鉤,而用帶扣,帶鉤便退出了歷史舞臺。
這件龍鳳紋帶鉤是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的藝術作品,通長11厘米。通體紋飾皆錯金而成(圖13)。鉤首呈回顧的螭龍,闊口卷鼻,頸部彎曲,額上有綠松石點綴。鉤體正面呈半圓形鼓起,背面削平,中后部有固定革帶的鉚釘。正面前部裝飾著一對龍紋,龍體呈流云狀彎曲,并有卷曲的云頭裝飾;后部是一只俯視的飛鳳。鳳鳥造型非常適合鉤體,尖喙長頸,雙翼舒展,嘴銜蔓草飄垂兩邊,特別是逶迤的長尾宛若孔雀開屏,在每一支尾羽上都鑲嵌一顆水滴形綠松石(圖14)。
此帶鉤采用了錯金與鑲嵌兩種不同的裝飾手法。錯金的線條精致細膩,婉轉流暢,綠松石鑲嵌運用巧妙,黃綠相襯,交相輝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具有極強的裝飾效果,充分體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期高超的手工藝制作水平。
這件帶鉤時代早,裝飾優(yōu)美別致,雍容華貴,做工精細,是一件頗為難得的古代藝術瑰寶,使人們百看不厭,愛不釋手。
7. 鴛鴦形香熏
香熏是古代人們清新空氣,驅趕蚊蟲的衛(wèi)生用具。青銅制作的香熏,早在西周前期就已出現(xiàn),1975年陜西寶雞茹家莊2號墓中就出土了一件西周前期的豆形香熏。漢唐時期香熏特別流行,式樣繁多,造型各異。
這件香熏通高15厘米,寬20厘米。整體形象為一只鴛鴦(圖15),冠羽高聳,回首環(huán)視,一蹼爪獨立于長方形臺座之上,另一蹼爪縮于腹下,尖口微啟,雙目小而圓睜,尾羽翹起,翼翅微展,絨毛雕刻精細逼真,形象可愛,栩栩如生。鴛鴦的腹部中空,背部開孔,上置鏤空花紋圓蓋,蓋鈕有繩紋鏈條與背部連接。若焚香其中,則青煙從孔中裊裊上升,香氣彌漫室屋,給人以芳香舒暢之感。
這件香熏屬西漢時期(公元前206一公元220年)。設計構思巧妙,形態(tài)和諧優(yōu)美,鑄造工藝精湛,集實用與鑒賞于一體,是一件古代寫實造型藝術的杰作,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
8、螺鈿寶相花葵花鏡
這面銅鏡時代為唐代(公元618—907年),直徑9厘米(圖16)。通體呈葵花形,圓鈕,中有圓孔貫穿,以便系帶。鏡背以漆做成,鑲嵌各式螺鈿寶相花,有盛開的花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枝葉繁茂,錯落有致?;ǘ涫谴髩K的硨磲片,花蕾為橢圓形的瑪瑙片,其上刻畫精細的花瓣紋樣和葉脈紋理。寶相花之間還點綴著許多綠松石,與艷麗的花朵交相輝映,光彩奪目,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
螺鈿亦作螺甸、螺甸、螺填,是用螺殼、玳瑁等原料磨成薄片刻上人物、鳥獸、花草等形象,鑲嵌在漆器或雕鏤器物上作裝飾,是中國著名的手工藝之一。螺鈿起源甚早,西周時期已很流行,唐代發(fā)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螺鈿工藝鏡雍容華貴,富麗輝煌,以其巨額的資費,豪華的制作,在唐代即已成為奢靡的代名詞,以至于兩次遭禁。
鑲嵌螺鈿青銅鏡是唐代著名的工藝珍品。一千多年過去了,這面螺鈿鏡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藝,光彩瑩潤的紋飾,細致入微的刻畫,至今仍為不朽的工藝珍品。
(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