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枚寶浙局當五十“咸豐重寶”在古玩攤上擺了很久,攤主要價80元,但無人問津。主要原因是做工不很精致,正面“豐”字有斷筆,背面穿口偏左。出于某種機緣和好奇心,筆者花50元將其買下。回家一對照圖錄才知,它屬于“試鑄樣錢”,太珍貴了,不是輕易能得到的。仔細看,這個版式當五十的只有兩枚拓圖。一枚小,直徑大約43毫米;一枚大,直徑大約53毫米,而自己手中這枚直徑50毫米的,不知是何原因,被排斥在外。
盡管這枚古幣做工較差,而且圖錄無載,但它又確實是開門見山、滿目滄桑的行用品,也根本不同于后世所做的假錢。當時以為可能是清代的私鑄品,便不在意地放置在普品古錢中。最近,閑翻幾本舊書,突然有了重大發(fā)現(xiàn),不僅解決了原來的疑問,而且得到了官鑄的依據(jù)。
一、關于做工不精的釋疑?!妒詹亍冯s志2002年第1期52頁王文良的文章《“樣錢”種種》中,有這樣一段話:“‘試樣錢’中也有個別制作馬虎、粗糙的特例,筆者曾見咸豐寶福、寶浙局質量差的‘試樣錢’”(此錢正是寶浙局所鑄)。
二、關于圖錄無載的釋疑。華光普先生編著的《中國古錢大集》中載有的兩品(上述那兩品),并不是僅有的兩品。在他編著的《中國古錢目錄》1996年版中還有一品,直徑比前兩品都小,大約40毫米。這就證明,“咸豐重寶”寶浙局當五十試樣錢是按不同規(guī)格制作的。即:直徑40、43、50、53毫米(其中除本人所藏50毫米的之外,都是按圖錄量的,不一定精確)。
三、關于重量與真?zhèn)蔚恼J定。此錢是一種超厚、超重之品,厚度為6毫米,重量是89.5克(差0.5克是一兩八)?!爸挥猩底硬艜眠@么多的銅制一枚假錢”,這是筆者衡量此錢真?zhèn)蔚囊粭l起碼的理性認識,但并不能完全說服自己。真正的證據(jù)在華光普先生編著的《中國古錢大集》的1603頁,那里刊載一枚同局的當“百”大錢,重量是179克。100折當÷2=50折當;179克÷2=89.5克,折當和重量完全吻合。從用料來看,這枚錢應是最標準的“初鑄幣”。既然是“初鑄幣”,出現(xiàn)鑄工較差的情況也是在所難免的。于是,筆者基本認定此幣為真品。
此論妥否?敬請賜教。
(編者:未見實物,讀者自鑒。)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