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壺
陳鴻壽(1768-1822年),字子恭,號曼生,清錢塘(杭州)人,嘉慶六年(1801年)拔貢,工書畫篆刻,受浙江巡撫阮元賞識,與從弟陳云伯同為阮元幕僚,號稱“二陳”。后任江蘇淮安同知,溧陽、宜興縣令等職。
宜興素以制造紫砂壺出名,但至嘉慶時,由于制壺名家少、式樣陳舊、改手捏為模制等原因,壺藝衰落。陳鴻壽公余之暇,辨別砂質(zhì),創(chuàng)制新樣,供名匠楊彭年、邵二泉等制壺,遂使“壺藝中興”。有陳鴻壽“曼生”款的“曼生壺”(圖1、2、3、),為世人所重。
圖1 匏瓜壺
圖2 瓢提壺
圖3 笠蔭壺
陳鴻壽工篆刻,為“西泠八家”之一。興之所至,親自奏刀刻制壺銘。但一般“曼生壺”,多為幕僚江步青(聽香)、高塏(爽泉)、郭(頻迦)等人刻銘。當時價格,尋常之品,每壺銅錢二百四十文,精品則價高三倍。
近代李景康《陽羨砂壺圖考》認為:明、清兩代制壺名手,往往在壺上刻前人詩句?!盎蚯校ㄙN切)茶而不切壺,或茶與壺俱不切。予嘗謂此等詩句不如略去為妙。至于切茗、壺,并貼切壺形作銘者,實始于曼生?!彼嬩洝奥鷫亍笨蹄?2條,并于每條注明系刻于何種壺式。如“銚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種。(石銚壺)”銚是一種小鍋,蘇東坡《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狈N,谷類,也通“種”?!胺侵芊N”,指并非古代舊制。又如:“月滿則虧,置之座右,以為我規(guī)。(卻月壺)”月圓則缺,缺而復圓。盈虧之象,得失之理,戒人貪得,沖淡其心,可作座右銘。“井養(yǎng)不窮,是以知汲古之功。(井欄壺)”井雖小,但汲之不枯。鉆研古籍,也復如此,獲益不窮。引申以壺吸茶,也復源源不絕?!疤祀u鳴,寶露盈。(天雞壺)”漢武帝筑神明臺,立銅人捧盤承接甘露,期飲以延年。此言雞鳴時,承露盤得甘露已滿。引申為以甘露烹茶,飲可延年?!瓘倪@些銘文看,既切茶,又切壺,更切壺的造型。往往語意雙關,令人細細玩味,感悟良多。文彩風流,吐言詼諧,誠屬壺銘妙品。
傳世“曼生壺”真?zhèn)位祀s。有的是仿制品,還有的是利用舊壺,仿刻陳鴻壽壺銘。陳鴻壽行書精妙,仿制品難免顯露破綻。特別是舊壺新刻,與刻坯燒制的效果顯見不同。有人把壺底有“阿曼陀室”印文的都算作“曼生壺”,其實,當時紫砂壺上多蓋此印。印有真?zhèn)?,匠人以偽印牟利,也是無可厚非的。
還有,陳鴻壽的“曼生壺”究竟有幾種不同的格式?李景康《陽羨砂壺圖考》稱十八式,但他自己講到過的,就有二十余式,還有人說有三十八式。筆者認為,陳鴻壽任宜興縣令,即使做滿一任,也只三年。縣令公務繁忙,以業(yè)余愛好,創(chuàng)制壺式,也不會很多。何況他自己對紫砂壺的愛好,也偏重傳統(tǒng)佳式。傳世“曼生壺”林林總總,真真假假,宜予鑒別,還其本真。
●貢品
在封建社會,全國的好東西都要向皇帝進貢。宜興紫砂壺是好東西,也一定要向皇帝進貢,而且要進貢最好的壺。流傳至今的清宮檔案及故宮博物院藏品中,仍能發(fā)現(xiàn)一些記載和實物。
宜興紫砂壺進貢清廷,可能開始于順治朝,均為素面無款識??滴鯐r,嫌素面不好看,遂加繪琺瑯彩,烘焙后使用。存世品如海棠式萬壽長春壺(圖4),紫釉地,繪五彩壽桃、桃花、菊花、秋葵等等。從圖片看,釉面不夠勻凈,蓋沿所加綠色釉,有剝落疵點。
圖4 海棠式萬壽長春壺
宜興紫砂貢品,除茶壺外,還有茶碗、茶罐、花缽等品。筆者曾在資料中看到有加飾法華的清宮紫砂花缽,可能在琺瑯未普遍施用前,也有過加畫法華的紫砂壺。所謂法華,與琉璃差不多,都是陶胎或瓷胎掛釉燒制。其區(qū)別在于釉中的助熔劑不同,琉璃釉用鉛,法華釉用牙硝。
可能法華紫砂壺不夠華麗,改為琺瑯彩。一把紫砂胎琺瑯彩壺的精作過程是:在宜興精制精選紫砂壺,送至清宮造辦處,由宮廷畫師加畫琺瑯彩,在造辦處小窯二次低溫烘燒成器。器物底部,都有“康熙御制”的款識。加畫琺瑯彩的技藝越來越高。如葵花式四季花紋壺(圖5),僅嘴、柄兩部分施褐釉地,而把琺瑯彩牡丹、秋葵、菊花等直接畫在壺身、壺蓋上。全壺顯得十分光潔,艷而不俗。釉色也無堆砌、剝落等疵點,看起來不失皇家氣象。
圖5 葵花式四季花紋壺
乾隆皇帝也喜歡使用宜興紫砂壺,他在《烹雪迭舊作韻》一詩中提到:“玉壺一片冰心裂,須臾魚眼沸宜瓷(原注:宜興瓷壺煮雪水茶尤妙)?!保üP者按:“瓷”字古文可包括陶、瓷器)有一把紫砂竹節(jié)提梁壺(圖6),底款“陳蔭千制”,是故宮藏器中唯一有工匠款識的壺。此壺內(nèi)有茶垢,包漿甚舊。
圖6 紫砂竹節(jié)提梁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獻館有兩冊《琺瑯、玻璃、宜興瓷胎陳設檔》,一立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一立于光緒元年(1875年)。二者相隔40年,但內(nèi)容相符,后者只少了宜興胎畫琺瑯包袱壺一件,注明系:“咸豐四年十月初五日,小太監(jiān)如意傳:上要去,賞皇后用宜興畫琺瑯包袱壺一件”。如今,檔案在北京,實物則多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從宮廷檔案看,故宮所藏紫砂壺為數(shù)不多。雖經(jīng)英法聯(lián)軍、八國聯(lián)軍強盜式的掠奪,于紫砂壺尚無大損失。因此,方今市場出現(xiàn)的“康熙御制”紫砂壺,應多屬仿制。如仿制高手湯臨澤,于展覽會一見名壺,即能仿制逼肖。當然,有的仿品則質(zhì)量較次。如陳蔭千竹節(jié)提梁壺,各個部位十分勻稱,市場仿品則顯梁高身低。原壺身有一圈凸棱,當是壺身仿大竹筒的竹節(jié),仿品上的凸棱,變成一有節(jié)細竹,顯得不倫不類。
●別派
清阮葵生在《茶余客話》一書里,把用毛筆作于紙絹以外的畫如鐵畫、瓷版畫、火筆畫、紙織畫等等稱為“畫家別派”。依此,我們可把紫砂壺中的變體,稱為紫砂壺“別派”。筆者原擬稱之為紫砂壺的“異品”或“另類”,但“異品”有似過譽,“另類”則含貶義,還是寫“別派”吧!
嚴格說,前面提到過的宜興胎琺瑯彩壺,也屬“別派”。在清宮,除了宜興胎畫琺瑯,還有宜興胎加雕漆、宜興胎加爐鈞的茶壺。官廷藏品未見圖片,但在民間特別是在拍賣市場中卻能見到。如加雕漆壺(圖7),是在紫砂壺外刷漆數(shù)十層,然后加以雕刻成工細圖案畫。
圖7 朱紅雕漆執(zhí)壺
爐鈞釉創(chuàng)自雍正朝,是在低溫爐內(nèi)燒成的仿鈞窯釉色的新品種。釉面上有紅色或青色小點,乾隆以后多為青色小點。有一把紫砂胎爐鈞釉提梁壺(圖8),蓋上有獅紐,造型大方,唯壺嘴似雙曲過甚。
圖8 爐鈞釉提梁壺
民間的“別派”尚多,有紫砂胎加畫粉彩,可能是在景德鎮(zhèn)燒制的。還有用各色陶土在壺上貼花、堆雕或淺浮雕,都是增加裝飾美。更有把壺做成樹根、荷葉、柴束等形狀,加上水果、小動物等象生品類。還有在壺上描金,有一把描金紫砂壺(圖9),壺腹描金篆書:“吸之兩腋風生,玩之四周香拂?!鄙w上描金纏枝花,有款“荊溪邵祿余制”。此壺原來的造型甚好,一加描金,猶似小家碧玉,忽鑲金牙。欲以加美,反見其疵。有的壺用黃金鑲嵌,甚至在蓋上嵌一“光緒通寶”錢,以錢孔為出氣孔,更覺俗不可耐。
圖9 描金紫砂壺
近于拍賣圖錄中見到一把紫砂胎包錫三鑲壺。壺作六角形,內(nèi)為紫砂胎,外面包錫。壺嘴、壺把和壺蓋上的紐,都用白玉鑲嵌。壺身陰刻圖畫,一老者坐芭蕉蔭下,于池邊持竿釣魚。一魚上鉤,舉起竿子。池中有荷花,開放正盛。壺蓋內(nèi)側(cè)有“亞珠”隨形章,壺底有“范逯曾制”篆書款。據(jù)云,“亞珠”是楊彭年之妹楊鳳年的號,范逯曾系制錫名家,此壺為兩大家合作之品。
此壺嘴直,使我想起清初大劇作家李漁(笠翁)的一番話:“凡制砂壺,其嘴務直,購者亦然。一曲便可休,再曲則稱棄物矣。”他認為,茶壺與酒壺不同,茶葉漲大,容易堵塞壺嘴,“斟之不出,大覺悶人”。其實,一曲再曲,略呈“S”形的壺嘴,比直嘴美觀,只要在壺嘴與壺身相接處做成網(wǎng)狀小孔,即可阻止茶葉堵塞壺嘴。曾見一件錫壺,在壺口內(nèi)置一網(wǎng)孔狀錫膽,茶葉放在膽里,泡茶后茶葉不會混入茶水內(nèi),似較實用。
近半個世紀來,制壺名家輩出,創(chuàng)造性的壺式也不斷出現(xiàn),其中頗多精品。如有一把牧牛壺,壺身為黑色浮于水面的大水牛,以頭為壺嘴,牛尾彎轉(zhuǎn)為壺把,牛背一黃色牧童,正在吹笛,作為壺紐。通體比例勻稱,不露斧鑿痕。還有一把水仙壺,以紫泥為水仙根塊,壺嘴、壺蓋、壺紐為綠色葉芽,加以白圈。更有趣的是一枝長出,彎轉(zhuǎn)為壺柄,轉(zhuǎn)貼壺身,開出白花。通體優(yōu)雅,似不食人間煙火。
(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