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昌榮案值得人們從法律和道德層面進一步深思。肖昌榮以“管理費”、“年檢費”的名義收取了20.4萬元。他以為收取這些“費用”不違法更構不成犯罪。提起公訴前,在對以“管理費”、“年檢費”名義索取的20.4萬元如何定性,檢察機關內部也曾產(chǎn)生過分歧意見。
到底是貪污罪還是受賄罪?
肖昌榮索取“管理費”的行為.究竟是貪污罪還是受賄罪?這需要從職權性質和財物歸屬來區(qū)分。
從職權性質看。我國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條和第三百八十五條分別規(guī)定了國家工作人員構成貪污罪和受賄罪的前置條件均是“利用職務之便”。主要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自己職務范圍內的權力和地位所形成的主管、管理、經(jīng)手公共財物的便利條件。權力性質是一種“對物權”——對公共財物具有某種決定、影響或使用的權力。肖昌榮以管理費、年檢費的名義索要社會福利企業(yè)的現(xiàn)金,所利用的是對社會福利企業(yè)的管理、指導、審核、報批等職權上的便利條件,其權力對所索要的財物并無直接的任何關系,但對這些企業(yè)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等卻有相當?shù)挠绊懥?,因此是一種“對事權”,當屬“利用職務之便”的受賄罪。
其次,從財物歸屬看,貪污罪和受賄罪在客觀上都表現(xiàn)為非法占有財物,但貪污罪所非法占有的是本人保管、經(jīng)手的公共財物,而受賄罪非法占有的是他人的財物。本案中,肖收取“管理費”、“年檢費”后,雖然表面上似乎款項的性質已發(fā)生改變,但實質上財物的歸屬,即財物所有權并沒有發(fā)生轉移。國家已經(jīng)明令禁止行政機關對福利企業(yè)收取相類似的費用,收取即為非法,非法不能成為“公共財物”的來源,即非法行為不能導致財產(chǎn)所有權發(fā)生本質改變。盡管有的企業(yè)并不完全知曉國家禁止收取類似費用的規(guī)定,但肖昌榮卻是知道的,屬知法犯法,明知故犯。其實質就是索要賄賂的一種借口。因此肖昌榮在收取這些費用時完全是個人行為而非一種職務受賄行為,收費單位也就沒有“管理”這些財物的義務。因此.最終法院以受賄罪對肖昌榮進行了判決。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古人說得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行政和經(jīng)濟往來中,無論是“管理費”還是“年檢費”,我們最好都不要為了私欲隨便伸手。
孔子說:“有錢有地位,這是人人都希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來。君子是不接受的;君子一旦離開了仁道,還怎么成就好名聲呢?”我們今天所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钡摹暗馈本褪呛戏ㄖ馈R簿褪强鬃诱f的仁義之道——“仁道”。
“仁道”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是生活的原則。所以,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無論是倉促之間還是顛沛流離之時,都絕不能違背這個基礎和原則。用孟子的話來說,即是那句千古流傳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p>
當然,對于那些“跟著感覺走”,甚至“過把癮就死”的人來說,弱肉強食,爾虞我詐,只要能達到目的,不擇一切手段唯利是圖,還有什么“仁道”的原則可言呢?
“財”是養(yǎng)命之源,為了生活及生存,我們誰也離不開它。不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道即路也,世上的路千千萬萬,但一般來說只有兩條路可走,那就是正道與邪道。你選擇了正道,努力拼搏,遵紀守法,就財源廣進。否則不但未發(fā)財反而因財傷身,因財害命。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屢屢發(fā)生。由于罪犯肖昌榮選擇了生財?shù)男暗?,所以一步步邁向了黑暗的深淵!
綜上所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遵循的準則。這個“道”,可以理解為,走一條正確的適合自己的路,一條指導自己人生正確運行軌跡的路。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和忠告,它告誡后人取財必須要靠自己的勞動和汗水,遵紀守法,符合道德倫理,勤勞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