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議論文是應(yīng)試文的有力的右手,那么記敘文應(yīng)該成為應(yīng)試文中靈活的左手。許多考生日常作文,往往苦練議論文,希圖以一當(dāng)十,以不變應(yīng)萬變,殊不知,從近幾年的高考卷面來看,2005年天津卷的“留給明天”、2006年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北京卷的“北京的符號”這些題目,有相當(dāng)多的滿分作文是記敘文,尤其2006年上海卷的題目大部分學(xué)生選擇寫記敘文。既然如此,那么正確的應(yīng)試文策略是,左手敘事,右手說理,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學(xué)會用左手畫出美麗的弧線,對考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幾種手法考生們可以借鑒。
一、滿載文化因子的散文化記敘文
記敘文的特色是寫人敘事,但是語言上可以借鑒散文優(yōu)美雅致的手法。沈從文的《邊城》、孫犁的《荷花淀》、汪曾祺的《受戒》、蕭紅的《呼蘭河傳》,雖然是小說,但從大的方面講其文體也隸屬于記敘文。這些經(jīng)典名作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語言細膩雅致,散文化強,尤其是受過古典文化熏陶的沈、汪,文中更不乏文化因子。文化因子像大海里的一朵朵浪花,分散時,精美可愛,閃爍著作者構(gòu)思的靈氣:聚集起來,則可以匯成優(yōu)雅而蘊藉深厚的文韻。記敘文的語言如果能借鑒散文特點并使之充滿文化因子,那么即便是閱卷人沒有充足的時間品味咂摸記敘文中的情節(jié),也會因為文章的語言之美而眼前一亮。比如下文:
三十歲少女
樸 禎
我調(diào)侃地叫她三十歲少女,因為她素面朝天的臉像是滄海桑田之后的靜謐。肩線銳利,手指修長,鎖骨的邊緣泛著淡淡白光。
眼睛很深,不知道為什么那么深,望進去讓人有種落水的無力感,耳邊都是清澈的聲音。
其實我們認識并不久,只是考進了同一所學(xué)校,早上會一起坐公車??墒遣恢罏槭裁矗砩习察o凜冽的氣息會讓我覺得仿佛相識了幾個世紀(jì),容顏枯萎了幾個輪回。有的人有些像人人傳頌的西湖——吟詠的詩詞無數(shù),文人騷客的墨寶也多如牛毛,到處都有它的身影。可一旦湊近了,面對浩淼煙波,會頓生疏離。而她就像是意識里永遠遙遠的明天或未來,以一種不變的安靜姿態(tài),慢慢變成我身邊的今天。
相識不需要理由,相知不需要理由,熟悉,也不需要理由。
她會喜歡我們這個年紀(jì)的女孩子很難去熱愛的生澀事物,比如梵·高,又比如弗洛伊德。她說梵·高的畫是生命,是火,那個荷蘭男人的眼里滴出滾燙的眼淚,那是足以融化冰川的熱度;而弗洛伊德是陰郁而曖昧的,他的精辟和深邃是一個宇宙黑洞,讓我們的心有進無出。她說的時候,嘴角上揚,沒有酒窩。
第一次看見她背著畫板的時候,我?guī)缀跤煮@又喜地叫了出來。風(fēng)吹起她的長發(fā)錯落揚起,散落在墨綠色的畫板上,簡直像一件藝術(shù)品——從不知道有人如此適合背著畫板微笑,她恬淡而飛揚的眼角和指尖里殘留著的黑炭,成了撲棱著翅膀的蝴蝶,顏色像云蒸霞蔚的天空一樣無聲又輝煌。冰涼的指尖下脈脈跳動的韻律,和她筆下幻影般美麗的畫卷的心跳嚴絲合縫。
剛剛踏進新環(huán)境的我,滿心都是焦慮和彷徨,只是在聽她說話的時候,會感到自己在做一場沒有具體內(nèi)容但溫暖而安靜的夢,赤腳走在云端之上。
我問她,十六歲時是三十歲少女,那三十歲時呢?
她微微一笑,回答我,你知道的不是么。
是啊,我知道的。
不管是十六歲還是三十歲,她美麗而清凈的笑容,還是會和下弦月一樣,淺淺綻放。
文章的主題是記敘一個人。本文首先在主題上緊緊地抓住了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內(nèi)在氣質(zhì),這是散文化記敘的最基本的一步。但本文更大的亮點是跳躍在字里行間的文化因子。
首先是成語的使用?!八孛娉臁薄ⅰ皽婧IL铩钡人淖侄陶Z精確典雅地描摹了女孩少年老成的形貌?!皣澜z合縫”、“煙波浩淼”、“文人騷客”又極好地展示了作者的文字功底。
其次是文化意象的選用。比如對有些可遠觀而不可近讀的人的評價,作者巧妙地用兩湖打比方。這有什么好處呢?眾所周知,西湖景美,吟詠西湖的詩詞歌賦更美。不但美,數(shù)量還很多,隨手擷幾朵西湖的浪花就足以使文章讀來唇齒生香。另外,閱卷老師多飽讀詩書,用西湖做喻體容易引起閱卷人的共鳴與贊賞,當(dāng)然更重要的是,人性和水性有很多相似之處,以對西湖水的感受描摹人與人之間的感覺,化抽象為形象,生動巧妙,與白居易在《琵琶行》里的手法如出一轍。
第三是對文化人物的選用。少女喜歡梵·高和弗洛伊德。這兩個人物一個是世界知名畫家,一個是世界著名心理學(xué)家。人物位置高說明作者眼界高,術(shù)業(yè)跨度廣說明作者視野廣。若換成俗眾人物,則志趣和品味皆“泯然眾人矣”。
二、滿載性情因子的性靈記敘文
真情實感是記敘文的生命。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父親給“我”買桔子那一段,用語非常普通,但是幾代讀者讀下來,都記住了文中拳拳親情和父親肥胖而蹣跚的背影。這就是真實情感的效果。人是感情的動物,讀者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內(nèi)心其實是向作者敞開的??忌绻麑⑿谋刃模哉鎸嵉那楦袨槲?,自然地抒發(fā)心中的喜怒哀樂,情感積極陽光,文章也會引起閱卷人的同感與共鳴。比如下文:
路遇
陳佩佩
走在路上的我,只一瞬間就看見了你,你一定也在等著我,于是我走了過去,陽光撫在我的臉上,笑了。
你應(yīng)該是一個甜美的女生,齊耳的短發(fā),帶有男生的率真,應(yīng)該和我一樣,有著一對笑窩,能讓人在它們的起伏中而更添快樂!小小的眼睛不時看了看額前飄過的幾縷發(fā)絲,會鼓起腮,將它們不時吹到另一邊再滿足地微笑。
我離你越來越近了!你看見我了嗎?我在心里想著應(yīng)該用怎樣的語氣來對你說,可是你的回答應(yīng)該更孩子氣一點,這樣我才有機會將口袋里的棒棒糖塞到你的手中,趁機牽起它。
站在那邊的你,我看清了你可愛的單肩包上面的圖案了——阿童木,它在招手,是對我嗎?看見了你的腳在地上輕輕一點,菊花似的鞋帶顫動了一下子,我想起你一定是著急了,于是加快了步子!
風(fēng)吹過了,我們之間有了第一次連線,似乎聞見了你的發(fā)香,是伊卡露的花香,你一直是一個仔細的人,永遠是精致的娃娃,我愛上了那淡淡的香氣,風(fēng)再次吹起來……
我什么也沒說地拉起了你的手,連我自己也很吃驚,不出意料的那雙小手有著溫暖,我用和你熟悉百年的語氣問你吃棒棒糖嗎?是肯定的回答,我聞到了我們相同的氣味,甜甜的它們飄在空中互相牽絆!
陽光打在我的臉上,刺醒了走在路邊發(fā)呆的我,陌生的人走過我的身旁,而圍繞著我的仍舊是單純的空氣,可我在努力地等待,總會有一個可愛的女生出現(xiàn),等著我來牽起她的手。
我喜歡在心中騰出一個位置,用心在找,因為我相信總有一條平行線與我相接,而路上總會遇到活在想象里的那個人。
同樣是記敘一個人,這篇文章與上一篇截然不同。文中沒有厚重的文化底蘊,但是有一種性情的因子跳躍在字里行間。文章中的那個背著阿童木的單肩背包,喜歡吃棒棒糖、發(fā)問有伊卡露的花香的甜美女孩雖然是作者想象出來的,讀來卻很可愛。“我”一步一步走近她,看到她菊花瓣似的鞋帶,娃娃似的精致,感受她手上的溫度,聞到相同的甜美的氣味,因為喜歡她而喜歡上了淡淡的香……這些細節(jié)帶有十六七歲的少女獨有的視角和情調(diào),像一張舒卷著云頭的淡色紙箋,美麗精致地表達著花季少女的情愫。在考場上,這一類滿載性情因子的性靈記敘文因其情感的靈動真摯、文面的秀美如畫,比較容易獲得閱卷人的青睞。
總之,作為一種備考策略,考場應(yīng)試文中,記敘文完全可以與議論文分庭抗禮。但是鑒于閱卷人審閱作文的時間限制,考生應(yīng)該格外注意文章在閱卷人面前的視覺效果。增強文化因子也好,增加性情因子也罷,莫不因此而起。
一言以蔽之:左手畫弧,必須美麗。
[作者單位:山東青島十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