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長沙市芙蓉區(qū)定王臺社區(qū)的孤寡老人李輝從社區(qū)城管愛心超市領取到了一袋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領取后,老人在城管罰沒物資公示欄上簽下領取人名字。(2006年08月31日長沙晚報)
據了解,針對一些易腐爛不易存放又無人領取的罰沒物資,長沙市芙蓉區(qū)城管大隊在定王臺社區(qū)設立了全市首個社區(qū)城管愛心超市,社區(qū)低保戶和困難家庭成了首批受助對象。
平時,我們的城管人員在執(zhí)法的過程中,總能從違章攤擔手里收繳一些物品,這些物品中既有包括蔬菜瓜果等在內的易腐爛的鮮活品,也有一些其他日常用品。根據規(guī)定,對于罰沒物資中存放時間不長的水果、蔬菜、畜禽等鮮活物品,如果當事人在規(guī)定期限內前來接受處罰的,則罰沒物品將歸還當事人;如果當事人在一定期限內不來接受處罰,或者因為東西不值錢,不愿接受處罰,留在城管部門保管就成了大問題。因此,一般情況下,對于易腐爛物品和鮮活品經衛(wèi)生檢疫部門檢疫合格且不適宜拍賣的,執(zhí)法部門就將實施相應的沒收處理程序,將其送到附近的老年服務站或敬老院。
但是這種透明度不高的處理方法往往只有內部人知道,對于大多數市民而言,他們是不清楚的。芙蓉區(qū)城管大隊就曾組織一次調查,90%的市民對城管罰沒的水果蔬菜去向表示不清楚;近45%的市民甚至存有疑慮,認為有的罰沒物品可能被城管私分掉了。而事實上,從媒體的報道來看,也確實有城管人員私分罰沒物品和少數城管人員與個體商販勾結倒賣罰沒物品謀私的。至于那些被“處罰”的攤主們,對此更是頗有怨言:“將東西搬走之后,單子都不留一張,也不曉得到哪里去了?”按照程序,沒收了攤販的東西,應該開出罰沒單。但很多時候,這一過程被執(zhí)法人員“忽視”了,罰沒品的去向糊里糊涂,沒人知曉。這些迷惑和誤解,恐怕正是部分群眾不理解城管執(zhí)法、不支持配合城管執(zhí)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愛心超市”可以說解決了這一大難題。讓那些易腐爛不易存放又無人領取的罰沒物資進入“愛心超市”,既讓罰沒物品派上了用場,滿足了困難群眾的生活需要,避免了浪費,還幫助城管部門解決了保管難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一形式可以讓市民更好地對罰沒的物質的來龍去脈一目了然,大大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不僅讓社區(qū)居民滿意,讓違章戶信服,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內部“腐敗問題”的產生,可謂是一舉數得,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