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信用是否等同于政府信用?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
在一些人眼中,官員就是政府的化身,因此等式是可以成立的。
但筆者認為,兩者也不可一概而論。
一個官員,公權與私德兩個領域并非完全重合。比如說官員的個人欠債問題、品性不誠實問題,就不應該都牽扯到政府信用上面,政府何辜?
不過,在某種情勢之下,為身份所累,一些品行高潔的官員也會說一些“言不由衷”的假話,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更多的時候,官員的個人信用與其職位的政府公信力是無法厘清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政府信用,可能因官員個人魅力“增值”,也可能因官員個人的惡行而被“掏空”,尤其是腐敗的出現。
一宗宗腐敗案件、一個個腐敗官員的出現,都將帶來政府的信任危機。
最不可原諒的失信
腐敗,是官員個人的最大失信,也是政府的最大失信。
入黨的時候,宣誓“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當官的時候,宣誓“廉潔奉公、執(zhí)政為民”,這是個人的錚錚誓言,是共產黨人的“大節(jié)”,“人民公仆”的職業(yè)操守。而他們的腐化墮落、肆意踐踏百姓利益,就是最可恥的“變節(jié)”,就是最大的不忠。
而當政府的公權力被少數腐敗分子操縱濫用、成為他們斂財工具的時候,老百姓就很難相信政府的話。
民眾可以原諒一時的政策失誤,可以理解封鎖消息的苦心,可以期待政府服務水平的逐步改進,可以慢慢等著政府把欠款還清;但對于腐敗,卻是零容忍。因此,如果政府對腐敗懲處不力、遏制不住腐敗滋生蔓延的勢頭,就會最大程度地挫傷政府的公信力和號召力。
巨大的情感落差
如今,民眾對官員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貪官的“演技”太精彩,爐火純青,真?zhèn)坞y辨。
王寶森在劣行敗露飲彈自裁之前,在大會小會上都大唱反腐敗的戰(zhàn)歌,一副與腐敗者不共戴天的正人君子樣;胡建學在貪官嘴臉被揭穿之前,曾出版過《胡建學文集》,里面收集了許多反腐倡廉的檄文高論,標榜自己對腐敗現象恨之入骨;胡長清在丟烏紗帽和腦袋之前,一貫裝出崇拜高雅藝術、熱衷琴棋書畫、藐視功名利祿、厭惡官氣銅臭的才子型領導派頭,連回鄉(xiāng)省親也不驚動地方官員,輕裝簡行,睡地鋪,喝稀粥,與鄉(xiāng)親拉家常噓寒問暖,賺得極好口碑……然而一旦揭開“畫皮”,底下是令人作嘔的齷齪嘴臉。
從某種程度上說,當初貪官的演技越好、越打動人,案發(fā)后對老百姓的感情傷害就越深、信心打擊就越沉重。比如說,蘇州、上海等地建國以來一直宣傳的是“百官共廉”,這幾年卻大案頻發(fā),清廉形象幾乎在一日之內全盤推翻!
在一種巨大的情感落差下,民眾心理會造成極大困惑,進而懷疑一切,不相信我們這個社會還有廉潔奉公的好官,官員所有的舉動和表態(tài)都可能被懷疑是做秀和偽裝。在某媒體和新浪網所進行的“信用度最低的職業(yè)群體”調查中,政府官員被選在第一位。而在回答“您對當地政府官員的認可程度”時,有63.68%的受調查者回答是“很不信任”,回答“不太信任”的也達到了25%。
催生“仇官”病態(tài)
當前,民眾存在某種程度的“仇官”心態(tài),就是官員因腐敗喪失公信力所催生的一種極端表現;就是一些官員“生病”而導致官員整體為之“埋單”遭受忌恨的病態(tài)現象。
如今,社會上但凡發(fā)生官與民爭之事,反倒“是官低一頭”。公務員與人發(fā)生糾紛,圍觀者往往偏幫另一方;官車與民車相撞,也一定會揪著官車不放,這些都凸顯民眾的道德天平已經明顯偏離。尤其是一些官員非正常死亡后的民眾反映,更使人深感憂慮。
中國人歷來的善良,就是對死者的寬容。沒有什么比死亡更大、更能化解怨恨;因此,人們一般都不會說死者的壞話。然而,近來一些官員非正常死亡的消息公布后,網上卻有相當多的人因為死者的官員身份,絲毫不見起碼的同情心,反倒是叫好。這種無情的“叫好”,顯示了人們對官員道德形象的普遍懷疑和潛意識中的對立情緒,雖然不是主流民意,但仍然值得當政者的高度重視。
有識之士指出,“少數人有一些‘仇官’的情緒并不可怕”,但“這種情緒如果持續(xù)受到強化和誤導,有可能成為我們國家的動亂之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