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遼寧北票;惠寧寺;建筑布局;建筑做法;修繕特點
【摘要】位于遼寧省北票市東南15公里的惠寧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年,是一座藏傳佛教寺廟,因修建水庫進行了整體遷移保護。本文結合遷移工程,介紹了惠寧寺的地理民俗、歷史淵源、建筑布局、形式及做法特點,談了在此次遷移修繕中解決的主要問題。
惠寧寺是遼寧省的一座時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同時也是藏傳佛教建筑的重要歷史實物。作為土默特旗的主要寺院,它凝聚著藏、蒙、漢各民族的建筑精華和聰明才智,例證了本地區(qū)古代建筑的變遷與發(fā)展,對研究當時的建筑特點和民族風格提供了真實可信的實物資料。1999年,因修建白石水庫,文物部門根據(jù)實際情況,開始對惠寧寺采取整體遷移的保護措施,并在遷移過程中進行修繕。歷時數(shù)年的惠寧寺搬遷修繕工程于2005年春季進行了整體驗收,并得到了國家文物局有關專家的認可和好評。
一、惠寧寺的地理環(huán)境與民俗風情
惠寧寺位于遼寧省北票市東南15公里的下府蒙古族自治鄉(xiāng)。寺廟坐北朝南,背靠端木塔杜山,南臨大凌河,西為涼水河,東邊是牦牛河,是一個三面環(huán)水一面臨山的風水寶地,從農業(yè)上和軍事上講也十分重要。據(jù)民間傳說,從建廟至今,不論多大的洪水從來沒有進入過廟門,這也和地理位置的選擇有一定的關系,可以說這是一個選址的成功范例。
惠寧寺的建立使這片沃土形成了豐富的民間風俗,并給這里的人民帶來歡樂和富裕。由于廟宇名聲遠播,一年中各種佛事活動非常多,如農歷五月二十、九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均為送鬼節(jié)法會;四月十五是祭釋迦牟尼佛祖紀念日,也是最盛大的佛事活動;五月十三是單刀會,六月二十四是雙刀會,統(tǒng)稱為老爺廟會;正月十五轉廟日是該寺的法會,樂隊及喇嘛們奉寺內的佛像繞圍墻一周,回到出發(fā)地大殿后,由喇嘛奏樂誦經(jīng),然后將車上的佛像請下來送回大殿原位。除了一些祭祀活動外,還有唱大戲等各種活動,因此逛廟會的人很多。十月二十五是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誕壽紀念日,全寺喇嘛辦三天法會,各地僧侶都云集于此,與該寺喇嘛一起誦經(jīng),從四面八方專程趕來拜佛燒香的善男信女也非常之多。當時惠寧寺是本地區(qū)的名寺,其喇嘛知名者3000,無名者多如牛毛,這也反映了當時信仰宗教的風氣和這一區(qū)域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的狀況。
由于廟會多,且年年如此,使這里的香客相對比較穩(wěn)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動了本地區(qū)農業(yè)生產和民間藝術、手工藝品、特色小吃業(yè)的發(fā)展,給當?shù)厝嗣駧砩钌系母辉?,也給幾百年來廟宇擴建修繕的募捐奠定了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這座古老的建筑能比較完整地保存至今,和當?shù)厝嗣駥λ谋Wo意識是分不開的,百姓因此廟而受益,此廟也因百姓的保護而得以較完整地保存下來。
二、惠寧寺的形成與建筑價值
自清朝入關后,由于各民族在習俗上有著很大的差異,加之正處在戰(zhàn)爭的動蕩年代,統(tǒng)治階級地位的鞏固和穩(wěn)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威脅。從鞏固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出發(fā),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興黃教、獎僧侶”就是其籠絡和統(tǒng)治蒙古人民的一種手段。
根據(jù)惠寧寺內現(xiàn)存的清道光二年(1822年) 蒙文碑和有關史料的記載,順治五年(1648年),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阿勒塔汗三世孫鄂木布、楚王虎爾兄弟二人從呼和浩特的土默特旗首次來到巴顏和碩(現(xiàn)在的北票市下府村),在對地形進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后,在這塊土地肥沃的地方定居下來,并建造了東土默特王府,開始了世代相襲的生產生活和繁衍生息。 按照蒙古族的生活習俗,不論在什么地方定居下來,首先要建造廟宇,塑造金身佛像,以供定居下來的本族民眾拜佛瞻仰,從事宗教活動。因此,鄂木布、楚王虎爾兄弟二人在自己的居住地附近選址修建了一座琉璃頂廟宇,內中供奉釋迦牟尼和宗喀巴等佛像。
到鄂木布、楚王虎爾的第四代重孫哈木嘎、巴雅斯古朗圖時,為了奉行清政府“興黃教、獎僧侶”的旨意,開始模仿北京雍和宮的建筑風格大規(guī)模興建廟宇,并對原有的建筑進行擴建改建。據(jù)碑文記載,乾隆三年(1738年)修建了四方殿(藏經(jīng)閣),并在東、西兩側殿內塑造了佛像。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弘揚佛教,從各地招收了大量喇嘛,又建造了用于集會誦經(jīng)的三層樓閣81間的大殿,兩側各建側殿三間,并建二進門三間,各個殿內也塑造了佛像。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皇帝欽定此寺廟名為“惠寧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殿內請進了三世佛、如來、天母等佛像,四方殿內供奉三世佛、千手千眼佛和菩薩,東側殿供奉藥王佛、菩薩等,還有甘珠經(jīng)、奠珠經(jīng),西側殿供奉天母佛等。二進門內為四大天王。東南角為鐘樓,西南角有鼓樓,大殿二進門前修有三進門。為了方便宣講佛經(jīng),又特意修建了講經(jīng)亭,同時建起了圍墻。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貝子薩波丹端奴日布又對大殿進行了擴建,增修西側殿為五間,供奉五皇佛;貝子薩波丹拉喜塑造了釋迦牟尼佛像,供人瞻拜。貝子朋素克嶙親王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新擴建了大殿,并擴建東側殿為五間,內塑冥王等佛,又鑄造了天冥佛供奉在大殿二層上,殿前修建了寬闊的臺階,還把破舊的七間樓重新修建成七間殿,西側修建了三間關帝廟,院內石磚鋪地,顯得非常宏大雄偉。
嘉慶五年(1800年),援助佛教的大善主佑仁額呼、政府貝子瑪后召達日啊在鐘、鼓樓前豎起兩根高達六丈五尺的旗桿。嘉慶八年(1803年),在山門前安置了兩個石獅子。1814年,繁榮佛教的羅薩瓦譯經(jīng)帥佛擴建了在四方殿后面的七間殿,在此殿里講經(jīng)的第一代問世活佛拉佛金巴阿旺拉希塑造了十一面千手千眼佛,銅鑄鍍金,栩栩如生。
從1738年至1814年,前后歷時76年完成了惠寧寺浩大的修建、擴建、改建工程,并從此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封三,1)。而惠寧寺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則是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惠寧寺建筑布局的現(xiàn)狀為:依墻體中線為準,南北長198米,東西寬63米,其建筑以南北為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及東、西月亮門、大殿、四方殿(藏經(jīng)閣)、七間殿(舍利殿);東西為縱軸,對稱布局,東側為東角門、鐘樓、東更房、藥王殿、武王殿、東配殿、彌勒殿,西側為西角門、鼓樓(封三,2)、西更房、書寫殿、五佛殿、西配殿和關公殿,西配殿和東、西角門現(xiàn)已無存。
惠寧寺周圍的原建筑有兆萬倉、帥佛倉、拉僧倉等12個喇嘛倉,其中兩個是官倉,10個是私倉;寺院周圍還建有上百棟喇嘛住宅,占地面積30萬平方米。現(xiàn)在保存較完整的建筑有帥佛倉(石佛倉)和東石佛倉兩個院落。
歷經(jīng)幾百年,惠寧寺得以較完整地保存下來,這同時也就保存下了它的歷史價值及建筑價值?;輰幩抡ㄖ际抢弥袊赜械拿窘Y構和柱子側角的向心力構成木構架,不用一根鐵釘而能保持整體構架的穩(wěn)固性。每座建筑的構件制作,其比例尺寸只是利用一個斗口或檁徑摸數(shù)推算出來,安裝在一起后卻使人感覺非常舒服自然,如檐出、升起的尺寸掌握得恰到好處,再加上安裝技巧的充分發(fā)揮,使上下、里外形成一條舒緩優(yōu)美的曲線,給人一種展翅欲飛的感覺。這種翼角的特殊體現(xiàn),真正展現(xiàn)了古代建筑的造型及藝術價值,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木結構的科學價值。
三、建筑形式與做法特點
惠寧寺的整體布局是南北中軸、東西對稱,其建筑形式多種多樣,有殿堂及二、三層樓閣,就屋頂形式而言,有最高等級的廡殿頂,也有歇山、卷棚、硬山瓦頂?shù)?,有筒瓦、干差瓦、棋盤心等不同屋面,以板筒瓦為主。整體施工的做法雖然大同小異,但又各有千秋,這在其它地方的組群建筑中是很少見到的,這也是藏傳佛教建筑組成的特點。
在對惠寧寺的勘探、拆除和遷移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獨特的做法和建筑風格,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在表面用材上非常不守規(guī)矩,如內、外柱用材和制作都有著很大的差別,在同一位置上的柱子,外邊露明的基本上按規(guī)范制作,而墻內柱子和看不到的構件在用材的質量、規(guī)格上就差距非常大,直徑大小不統(tǒng)一,在制作方面也很粗糙。這種做法在惠寧寺非常普遍,因為從根本上講它不是純法式建筑,而是地方、民間和官式建筑相結合的產物。另外,按照法式規(guī)定,建筑檐部滴下的水應滴在臺明外,但是在惠寧寺大多數(shù)建筑不是這樣做的,幾乎凡有臺明的建筑絕大部分是滴在上面的。這是一種少見的做法,也可以說是一種地方特有的做法。
其次是鐘、鼓樓的內檐和外檐,其連接構件單步、雙步、斜步梁與內角柱卯榫結構也與其他建筑不一樣。其做法是將內角柱與梁同步高的位置制作成與梁的斷面尺寸相同,相卯卻不透,再以卯口下皮為起點,下翻梁截面高三分之一的深度為終點,連接起點并把線上部分去掉,然后去掉梁頭多余部分的卯榫,這是鐘、鼓樓卯榫結構的一個特點。在木結構卯榫方面,還使用了在平原地區(qū)并不多用的大頭榫,其做法就是把做好的構件榫頭放在柱卯內,到底后在榫上面加木楔頂緊外露部分,上面再釘以鐵釘或木銷子。這種做法比較節(jié)省原材料,而且實惠好用。
在對大殿的拆除、勘探中,也發(fā)現(xiàn)了多處與其它官式或地方建筑手法截然不同的獨特做法。如大殿二層的圍墻用荊條作為墻體原料,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減輕墻體或屋面的承載壓力,使殿內增加保暖。其做法和同類建筑有所不同,在用料上不那么講究,荊條粗細不一,上邊的壓荊枋也不統(tǒng)一,但是內在做法很細致,荊條防腐采用桐油浸泡,然后用特殊的碼放砌筑做法,荊條擺放整齊,尺寸長短一致,灰漿灌注飽滿,與墻體粘接牢固、密實,干后形成一個整體。這是典型的藏傳佛教建筑手法,既充分利用了當?shù)爻渥愕牟牧腺Y源,又減輕了墻體的自身重量,使下層的承重力大大減輕,墻體的外觀也自然美觀,體現(xiàn)了民族地方做法的獨特風格。室內、外地面大部分是利用自然石材面為基準鋪墁,不做任何加工,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
惠寧寺主體建筑的雕刻構件較多,如山墻面磚雕(圖一)、角柱石石雕(圖二)、山門和月臺石獅獅座(圖三、四)、天王殿券腳(圖五)、武佛殿戧檐石(圖六)、天王殿券臉(圖七)、大殿檻墻下石作(圖八)以及大殿南面明間上部安裝的木雕龍(圖九)等,其雕刻手法自然,線條流暢,人物花草逼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輰幩聝鹊牟十嫹N類也很多,枋心畫有行龍、草龍、什錦、花草、云秋木等,尤其是三層樓閣的彩畫更是讓人耳目一新,室內碩大的柱頭雀替和柱頭上都繪有各種纓珞花紋,雖屬雜式做法,但絕大部分瀝粉貼金(圖一○),使大、小殿堂都是金璧輝煌,熠熠生輝,顯示了藏傳佛教文化底蘊深厚的特點。大殿(圖一一)、藏經(jīng)閣(圖一二)和關公殿內還有人物形象逼真、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的壁畫。
從整體建筑結構上看,惠寧寺的建筑特點就是在用材上講究實用性,打破了多年來的傳統(tǒng)做法和法式規(guī)矩。這里所做的各類建筑多從實際出發(fā),里外、明暗分明,外表構件比較講究,大部分是符合規(guī)范的法式做法,其它構件則不管在什么位置,只要是不露明、有天花、不影響承重而又結構合理牢固、從外觀看不影響美觀的,在用材上就盡量追求合理結構的節(jié)約。這種建筑理念很值得現(xiàn)在借鑒。
四、遷建過程中解決的主要問題
在遷建過程中,根據(jù)現(xiàn)存構件和史料記載,通過走訪早期參與修繕的當?shù)亟橙?,并結合古建筑修繕的原則、規(guī)范與現(xiàn)存實際情況,做出了比較完善可行的修繕方案。
1、屋面使用了焦渣背,主要是可以減輕屋頂荷載,通過鈣化能使屋面很好地形成一個堅實的整體,減少野草、雜樹的滋生機會,同時也保護了屋頂瓦面,解決了原來泥灰背經(jīng)過長期風化造成的自然松散,失去原有土質的自然粘結力并加重屋頂重量的問題。
2、根據(jù)建筑年代的構件圖樣資料,與現(xiàn)存不完整的原構件進行對比,做出燒制復原方案。例如:勾頭與滴水式樣多達10種,均依據(jù)其建筑年代的式樣燒制;配齊了短缺的瓦和獸件,在上瓦時,對新配置的瓦件進行了傳統(tǒng)做法的豆?jié){浸泡,增強了瓦件的防水性能(圖一三)。
3、在大殿二層南殿東端盡間三架梁梁頭處搬遷拆除測量時,發(fā)現(xiàn)前檐與后檐椽不一樣長,拆卸后發(fā)現(xiàn)三架梁頭西端高于同位置的東端梁頭近10厘米,造成三架梁舉架不能形成一致的弧線,而且出現(xiàn)三架梁西端出高。經(jīng)過分析,發(fā)現(xiàn)造成此問題的原因是原木工工匠在畫線時畫錯了尺寸,等做到此梁架位置時,其它構件都已安裝完成,而這個錯誤也不會影響承重與大局,所以在安裝時稍加修改,鋸點檐椽、增加點灰背厚度,將錯就錯地安裝上了。雖說檐椽椽頭是一條直線,但是水平檐出數(shù)據(jù)是不一樣的。因為舊瓜柱構件并沒有損壞,根據(jù)實際情況,將支頂三架梁的瓜柱下卯口位置根據(jù)瓜柱的實際高度進行平移錯位,以拉檁位通線的高度為準。其修繕結果與預先分析的情況基本相吻合,把一些短尺寸的椽子備齊,問題就解決了(圖一四)。
4、為使每座建筑的室內外色彩諧調一致,保持古建筑的原有風格,把建筑內木構件上模糊不清的云秋木彩畫按照原來的手法、式樣重新勾畫了一遍。色調的變化使室內發(fā)生了非常大的改觀,顯得古樸典雅,其效果內外呼應,相得益彰。
5、在維修過程中,為使舊柱子保持原貌,把有披麻痕跡的柱子進行了統(tǒng)一的一麻五灰重新制作,按照傳統(tǒng)做法嚴格把關,認真做好每一道工序,從砍活、下竹簽,到捉縫灰、粗灰、中灰、細灰,再到梳麻、刷漿、披麻、壓麻、上灰、磨光、鉆生,方形構件做到方、正、直、平,圓構件則達到直、順、平、圓。
6、解決彩畫的去留、配補問題。 原有彩畫的殘存現(xiàn)狀是:在現(xiàn)存的畫面上,由于種種原因,有的部分損壞,有的已無法辨別原來的內容和顏色,有的則已無存了。自乾隆三年(1738年)至今,惠寧寺曾有過多次修繕,在修繕過程中,不少缺損的彩畫是隨意添加上去的,形成不同時代的手法風格在一座建筑的彩畫上同時并存。更有甚者,在同一額枋上,一邊是乾隆年間的旋子畫面,另一邊則是1968年建造的南京長江大橋和馬蹄表等近現(xiàn)代畫面。按照古建筑的修繕原則應該保存現(xiàn)狀,但古代的和現(xiàn)代的畫面共同存在于一個闌額之上,實在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更何況短缺的部分在其它闌額上仍存在,于是這次維修方案決定舍去現(xiàn)代畫面,復原原來的彩畫內容,以保持建筑整體原有的風格風貌。對整座建筑的彩畫內容幾乎無存的,要復原就比較困難,但有的構件還沒有斷白,所以首先一定要查找出有力的依據(jù)。通過查看寺內對稱建筑的彩畫和大量資料,表明一般情況下對稱的古建筑內彩畫畫面也應該是對稱的,這樣就可以按原有的式樣、做法和規(guī)格恢復對稱建筑內的彩畫,從而比較好地完成了彩畫的復原修補工程。
7、作為一座典型的藏傳佛教建筑,惠寧寺的建筑有官式做法,但更多的是地方做法,所以在修繕中就必須采用特殊的方法。如大殿二層的馬草墻,經(jīng)過幾百年的風雨侵蝕,在拆除搬遷時又經(jīng)過挑選,能用的已很少了,需要大量的補充。經(jīng)過考察,當?shù)胤N植荊條的很多,首先提前備料,挑選材質較好的晾干待用。使用時選擇大小粗細基本相同的荊條,用麻繩或鐵絲綁成直徑10厘米左右的捆,松緊適度,經(jīng)過桐油加熱浸泡,控凈晾干后逐一碼放,并把外露面拍打整齊,高度到40厘米左右時就在上邊放置壓條枕木,然后用素白灰漿灌注靠墻位置的荊條,使之與墻體牢固地連接在一起(封三,3)。
通過這次對大殿的拆除、實測和維修,對惠寧寺的建筑方法和建筑理念也有了新的認識:一是就一座建筑而言,露明構件要力求按法式去制作,不露明的構件則可以在保證承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節(jié)省原材料,隱蔽部位制作不做或少做細加工。這種施工方法在當時經(jīng)濟并不是很富裕的情況下是非常實用有效的。二是在建筑形式上的多樣化?;輰幩掠采巾斀ㄖ媳遍軌Σ罹噍^大,這有它一定的科學道理,因為本地區(qū)氣候較冷,封凍時間相對比較長,但早晚溫差較大,冬季連續(xù)下幾場雪后,中午雪化時如積水不能及時排泄,滯留在瓦面上就會使屋面凍結。如此反復凍融就會造成瓦面酥堿麻面,對建筑物非常有害。因此,就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建筑現(xiàn)象。
本文所采用的照片,惠寧寺遷移前的建筑全貌由遼寧省考古研究所穆啟文先生拍攝,其它的由孫立學先生拍攝,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責任編輯:許潞梅〕